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
--









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也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重要饲料来源。秸秆饲料化利用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处理秸秆,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口性和消化率,作为饲料用于动物养殖的过程,方式有直接饲喂、揉搓丝化、青(黄)贮、压块制粒、氨(碱)化等,我市以青(黄)贮为主。为指导区县做好技术推广应用,特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一)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玉米秸秆青贮是通过切碎新鲜秸秆进行密闭厌氧发酵制成饲料的加工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易保管、成本低等特点。有条件的各类养殖场和普通农户都适用,四季皆可使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原料准备。一般在玉米乳熟后期至蜡熟前期收获,此时秸秆具有适宜青贮的最佳含水量。根据地形条件、地块特征、机械设备情况等采用适宜的收获方式。籽实收获后,应选择无霉变、无病害、无腐烂的玉米秸秆,加工前应做除尘、除杂处理,并剔除发霉变质部分,作为制作青贮饲料的原料。
2.水分调节。玉米秸秆青贮的适宜水分为60%~70%。当原料水分较高、茎叶较绿时,应在切碎前通过采取短时间晾晒(1~2小时)或混入干秸秆、麸皮等措施使水分达标。
3.切碎揉丝。使用铡草揉丝机或粉碎机,将玉米秸秆切碎、揉搓成为长短均匀、柔软细碎的丝、片状小段。切碎长度一般以2~3厘米为宜;揉丝长度宜为1~18厘米,宽度不大于5厘米,丝化率≥90%,破节率≥95%。
4.添加剂使用。有条件的可选择符合《饲料添加剂 有机酸通用要求》(GB/T 22142-2024)、《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通则》(NY/T 1444-2007)等技术标准相关要求、含乳酸菌的活菌制剂、复合酶制剂、甲酸等单一或复合有机酸产品,按使用说明操作。也可不添加,直接青贮。
5.装填压实。可根据饲养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饲养习惯选择窖贮、裹包、袋贮和平面堆贮等方式。在装料时一定要压实,边入料,边压实,装填要均匀,并与压实作业交替进行,尽量排出料内空气,不要忽略边角地带,尽可能地创造厌氧环境。同时,根据原料的水分含量,每填入30厘米时,用喷雾器或手工加入适量清洁水,使青贮的秸秆湿度达到60%~70%。
6.密封贮存。窖式贮存,在装窖完成后顶部(高出池面1米左右)需用薄膜覆盖,并用重物压制,薄膜边缘用重物压实。裹包贮存,采用打捆机高密度压实打捆,用裹包机用拉伸膜裹包密封保存。袋式贮存,可使用机械压缩成捆,装入塑料袋中密封贮存;也可不经打捆直接装填塑料袋,可采用抽气泵抽排空气,密封贮存。
7.贮存管理。随着青贮的成熟及重物压力,窖内青贮料会慢慢下沉,包装薄膜可能出现裂缝漏洞,产生漏气,如遇雨天,雨水会从缝隙渗入,使青贮料败坏。有的因装料时未压紧实,时间稍长,窖池会出现窖面低于地面,雨天会积水。因此,要随时检查包装薄膜上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霉变腐烂。
8.取料使用。贮存45天后就可以取用饲喂。取用时,从开口处由外到里逐层取用,如遇表层有霉烂,应完全去除霉烂部分,霉变的草料应弃用;一次取用量需根据当天饲喂需求确定,做到随取随用,且取用后需立即封闭取料口。
(二)玉米秸秆黄贮技术
玉米秸秆黄贮是通过切碎、补水、压实、密封等,在密闭厌氧环境下利用乳酸菌发酵,将干秸秆转化为适口性好、耐储存的粗饲料加工方法。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原料准备。用于黄贮的玉米秸秆宜在籽粒完全成熟收获后,植株尚未完全枯黄时收割离田。根据地形条件、地块特征、机械设备情况等采用适宜的秸秆收获方式。秸秆收割后需立即处理,应边收边贮,防止曝晒和堆积发热,并尽量避免雨天收割、运输和贮存,以减少泥土污染。
2.秸秆切碎。秸秆在装填前必须切碎,以促进汁液渗出、表面湿润,增加乳酸菌接触面积,加速贮料发酵,也便于排氧压实,提高贮量。切碎长度一般以2~3厘米为宜,过短汁液易流失,过长则发酵不充分。
3.水分补加。若原料含水量较高,在贮料装填到距窖口50~70厘米时开始加适量水;若原料不太干燥,在贮料装填到一半左右开始逐渐加水;若原料太过干燥,在贮料装填到50厘米厚度就应开始逐渐加水。加水应遵循“先少后多、边装填、边压实、边加水”的原则,并根据原料实际水分含量调整加水量,以贮料的总水分含量达到65%~75%为宜。
4.添加剂使用。若贮料过于干燥,其含糖量较低,可添加0.5%~1%玉米面或糖蜜补充糖分,或添加乳酸培养物(450克/吨)、纯乳酸菌剂(0.5克/吨)等发酵剂,促进乳酸菌繁殖。
5.贮料装填。贮料前应对贮窖等设施进行检查清理。贮料时分层装填,每层20~30厘米厚,当装填至距窖口40~50厘米时,紧贴窖壁围上一圈塑料薄膜,剩余的薄膜待密封时用,贮料要高出窖口50厘米。装填完成时间一般在3天左右,最好不超过7天。根据贮窖等设施类型,合理选择机械或人工方式压实,压实密度需达400千克/立方米以上。若采取裹包黄贮,打捆机压实密度控制在600千克/立方米以上。特别要注意窖壁和拐角的地方,不能留有空隙,避免留空隙导致霉变。
6.密封覆盖。贮料装满后,必须马上进行密封和覆盖。可先盖上一层细软的青草,然后将围在贮窖四周余下的塑料膜铺盖在贮料上面,再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并用泥土压在贮窖四周,上面再覆盖一层厚30~50厘米的泥土。贮窖顶部必须高出窖口边缘50厘米,并成圆顶形以防雨水流入。贮窖周围开挖排水沟,定期检查密封性,及时修补裂缝。
7.贮存管理。避免雨天操作,密封后防鼠害、鸟害及雨水渗入。发酵周期一般30~50天,冬季可延长至60天。优质黄贮饲料呈黄绿色,有酸香味,质地松散;发黑或腐臭则失败。取料使用同“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联系人:范彦,023—68614042)
二、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水稻秸秆是我市重要的农副产物,资源量大、分布面广、季节性强、简单易得,是肉牛等大型草食牲畜缺草季节的填充粗饲料。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方式主要有青贮、干草等两种模式。
(一)水稻秸秆青贮方式饲料化利用技术
适用于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集中连片,并采取专用农业机械收获、运输作业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原料准备。稻谷机收后1~3天内,通过履带式水稻秸秆收获专用机械刈割禾桩,留茬10~15厘米,通过捡拾、压扁、揉搓、切短等环节,在田间或转运到专门地点,完成打捆、裹包等,再通过抓草机械进行装车转运至青贮料储存地点。
2.水分调节。水稻秸秆制作青贮饲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不足时,可适当喷洒一定量的水或与新鲜饲草混合;水分过高时,可晾晒1~2小时或混入干秸秆、麸皮等。
3.添加剂使用。有条件的可选择符合《饲料添加剂 有机酸通用要求》(GB/T 22142-2024)、《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通则》(NY/T 1444-2007)等技术标准相关要求、含乳酸菌的活菌制剂、复合酶制剂、甲酸等单一或复合有机酸产品,作为水稻秸秆青贮时的添加剂,按照说明添加使用。也可不添加,直接青贮。
4.填装贮存。可选用固定型的青贮设施,如青贮壕、池、窖等,也可采取裹包或袋装贮存新鲜水稻秸秆。
(1)固定设施贮存。青贮壕、池、窖的建造应符合《青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青贮窖》(NY/T 2698-2015)要求。装填前应检查壕、池、窖是否破损,做好清洁卫生。装填、压实环节,原料随装随压,逐层平排装填,每装填50厘米后压实1 次,排除空气达到无弹力为止;角及四周边缘要重点压实。装填应迅速和不间断,宜3天内完毕。当天或一次不能装满,应在已装原料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次日继续装填。原料应高出壕、池、窖边缘50~100厘米。需加入添加剂及其辅料的,应撒匀拌均,每层50~100厘米。装填完成后进入密封环节,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严实,再用废旧轮胎等光滑无锐角的重物镇压。
(2)裹包或袋装贮存。裹包膜宜选用深色,青贮袋应密封严实。裹包青贮借助专门机械完成;转运时避免尖锐物品划破漏气。袋装青贮时,应选择恰当位置安放青贮袋,利于装填、压实、密封镇压等操作,方便日常巡护管理、取用。
5.贮存管理。水稻秸秆青贮装填完成后,应保持密闭不漏气,专人看管,防止鼠害或人畜破坏造成透气、漏水等。定期不定期检查镇压物有无缺失、薄膜、青贮袋有无破损等,及时修补破损。
6.品质评定。完成青贮的水稻秸秆,使用前应按照青贮饲料感官评价标准进行品质评定,合格标准为:颜色呈绿色或黄绿色,酸味浓、气味为芳香酸味,质地柔软湿润、茎叶结构良好。不合格的青贮料不得使用。
7.取料使用。根据气温等情况,青贮完成30~50天后即可使用。青贮池等固定设施启封后应连续使用,每次取料后立即密封塑料薄膜,避免和减少因与空气接触引起变质而造成损失。青贮包开包后应尽快用完。
8.科学饲喂。按照逐渐适应、合理搭配、适宜喂量的原则进行饲喂。水稻秸秆青贮饲料由于其特殊的口感和气味,开始饲喂时,家畜不习惯,要由少到多,逐渐适应;饲喂时搭配精料、青绿饲料等确保营养均衡;种畜的用量不宜多,怀孕后期家畜也不宜多喂。
(二)水稻秸秆干草方式饲料化利用技术
适用于散户种植、不连片,一般采取人工方式收获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原料准备。稻谷收割脱粒后,在晴好天气将秸秆晾晒2~4天,待含水量降至15%左右,达到用手易折断的程度即可移至仓储设施,待量足够多时由农户自行交送或由经纪人收购转运至秸秆加工点或肉牛养殖场(户)。
2.运输管理。保持运输车辆清洁,防止秸秆被污染。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雨淋。
3.干草加工。采用带有揉丝功能的打捆机打包成捆后存放。
4.贮存管理。仓储设施要注意防潮防雨,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者可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品质评定。使用前应按照感官评价标准进行品质评定,合格标准为:秸秆完整,无霉变、色泽黄绿或金黄等。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6.干草饲喂。干草直接饲喂肉牛等家畜不易消化,影响牛只的采食量和营养吸收。因此,在饲喂前进行加工处理和采取正确饲喂方式至关重要。
(1)加工处理。可用铡草机将秸秆切短至3~5厘米或用揉丝粉碎机进行揉丝、粉碎处理;也可按秸秆重量的1%添加尿素进行氨化处理,但氨化后游离氨残留应≤0.1%,避免家畜中毒。
(2)添加配料。由于水稻秸秆本身营养价值不高,单一饲喂无法满足家畜生长需要,应添加鲜草等青绿饲料,玉米、豆粕等精饲料配合饲喂,以确保家畜获得全面的营养。
(技术依托单位: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联系人:陈东颖,023—89133685)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202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