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种子站>综合发布 > 其他

田埂上的答卷 | 重庆水稻集成防控技术破解“虫口夺粮”难题 亩产最高增幅超16%

--

日期:2025-09-0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8月下旬,重庆南川区兴隆镇金禾村、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的水稻示范田里,稻浪翻滚、金穗饱满。重庆市种子站组织专家对2025年水稻“防病虫、提单产”试验示范与集成项目开展现场测产,两组核心数据让在场农户振奋不已:南川示范片5个全程病虫害解决方案,较农户自防田块亩产增幅达9.19%至16.39%;江津6个试验方案平均亩产达690.28公斤,较农户自防增产14.71%,“科技护稻”交出亮眼成绩单。

作为重庆粮食生产的“压舱石”,水稻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近年来面临多重生产痛点:二化螟、稻飞虱抗药性突出,长期单一用药致防治效果下降,稻瘟病在感病品种区流行风险高;防控技术集成度低、措施传统单一,效果不稳定;受病虫害与栽培粗放影响,平均亩产较全国主产区存在差距。“‘虫口夺粮’既要防得住,更要产得高。”重庆市种子站(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郭伦介绍,针对这些痛点,当地在江津、南川精准筛选935亩试验区域,其中南川示范面积560亩,重点打造11个“防病虫、提单产”全程解决方案示范点。

走进示范田,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田精准施药,理化诱控设备有序布设,这些“科技元素”正是增产的关键。据了解,试验方案创新性融合科学用药、理化诱控、营养协同调控、植物免疫激活剂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高效农药助剂添加等2至3种植保协同防控技术,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提升防治效率。“不仅病虫害少了,稻穗里的籽粒还更饱满。”当地农户观察发现,示范田水稻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等关键产量指标明显改善,田间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套方案是‘绿色’与‘高效’的双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李经勇表示,集成技术不仅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叶面肥促进水稻生长,还实现了农药减量,在重庆不同生态区域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8月上旬至下旬,专家先后在江津、南川测产,从病虫害防治效果、增产幅度到成本效益比综合评价,一致认定方案科学可行,为农药减量和单产提升提供了示范样板。

眼下,重庆已着手加快试验成果转化推广。郭伦透露,下一步将结合两地试验结果深入研判,明年继续开展验证,随后在全市推广应用,让更多农户掌握“防病虫、提单产”技术,为重庆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保障粮食安全注入“科技动能”,也为相似生态地区“虫口夺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