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自治县)、万盛经开区乡村振兴局、气象局,市气象台、市气候中心、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乡村振兴局、重庆市财政局等9部门《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工作要求,推动市乡村振兴局、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落地落实,现就共同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防止规模性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科学开发利用气候优势资源,助力气候特色产业发展,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效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量和效益,全面服务保障乡村全面振兴。
(二)工作目标。围绕重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瞄准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和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以下简称“重点县、重点乡镇、原深度贫困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短板弱项和山地气候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建成一批气象灾害预警预防规范化乡镇,打造气候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区县,为防止规模性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出新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乡村振兴气象科技支撑水平。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渝委办发〔2022〕14号),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发展,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一是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完善灾害性天气气候趋势预测、短期预报、短时预警信号、临近强天气警报、实况信息递进式5段预测预报预警业务。二是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基于重点区县、乡镇、村及特色产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乡村振兴气象大数据,建设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建立“业务化网格实况/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形成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事农时预报及影响评估产品体系。三是建立气候经济价值转化技术支撑体系。依托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建立面向重点区县、乡镇的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大数据监测评估、气候资源经济转化方法、气候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途径和政策的技术体系,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气象支撑。
(二)筑牢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重点乡镇、原深度贫困乡镇所在区县乡村振兴局要会同当地气象局,按照“五个一”的标准,推进气象灾害预警预防规范化强镇带村建设。一是绘制精细化灾害风险分布“一张图”,建立可能受影响的重点人群、重点产业、重点设施清单和气象灾害致灾阈值清单,做到风险隐患心中有数。二是织密气象监测“一张网”,针对乡镇气象灾害易发区、隐患点,推进完善气象观测站网。三是建立主要灾害风险预警“一平台”,实现主要灾害及衍生灾害风险预警精细到乡镇和隐患区、风险点。四是健全强镇带村预警传播“一链条”,建立完善乡镇、村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区域定位短信、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等传播手段,实现重大预警快速向群众播发。五是构建乡镇村预警预防“一体系”,推进乡镇建立完善预警联防制度,建立乡镇、村分类分级预警预应急联动机制和预案体系,落实气象灾害预警预防责任。
(三)推进气候优势产业发展。各区县乡村振兴局要会同当地气象局,打好乡村振兴气候牌,服务保障重点区县、乡镇气候优势产业发展。一是促进山地气候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建立重点区县、乡镇的高山水稻、蔬菜、茶叶、核桃、紫苏、脆李、烤烟、柑橘等特色农业气象大数据,建立特色农业产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风险智慧调控体系,实现作物全生长周期趋利避灾减灾指导与品质动态跟踪溯源,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创建国家级、市级高山气候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展示展销推介和媒体宣传服务,助力当地山地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助力特色生态气候旅游融合发展。开展重点区县冰雪、避暑、康养等生态气候旅游资源精细化普查,编制特色生态气候旅游规划,建立生态气候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乡镇创建 “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生态气候生态旅游品牌和“重庆气候清凉避暑地”“重庆气候养生地”市级气候生态品牌,借助气象内外媒体优势资源,扩大重点区县、乡镇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乡村振兴局、市气象局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乡村振兴局产业开发处、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乡村振兴局、气象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共建事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气象服务平安乡村、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典型。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区县乡村振兴局、气象局要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力度,统筹用好政策、资金、项目。各区县乡村振兴局要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气候优势产业发展等项目支持力度,可以纳入项目库建设的,要按照村社申报、乡镇审核、区县审定的入库程序,尽量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项目参考指南见附件),区县气象局、市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要利用好行业资源优势,做好技术装备、人力资源支撑。
(三)加强督促检查。市乡村振兴局、市气象局要将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加大区县建设工作检查指导力度。各区县乡村振兴局、气象局要齐心协力,加快工作推进,加强项目评估验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绩效。
附件: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项目参考指南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 重庆市气象局
2023年3月2日
附件
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项目参考指南
为进一步推动市乡村振兴局、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在区县落地落实,指导区县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项目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成效,特拟定以下三个方面项目参考及相关经费预算,各区县可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开展项目设计并推动实施。
一、高山气候优势农业发展气象支撑项目
1.建设目标
针对独有的高山气候品质,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山优势农业,开展农业气候品质监测评估,创建国家级、市级优质气候农产品,提升高山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高山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及时精准提供有效避灾减灾服务,保障高山特色农业增产增收。
2.建设内容
(1)建立高山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气候优势农业气象监测系统。部设农田环境综合监测站,开展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生长状况等作物生长环境要素监测;二是建设卫星、无人机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对高山气候优势农业开展长势、农业气象灾害动态遥感监测;三是建设高山农业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包括:建设高山特色农业大数据“一张图”,共享基础信息。建立低温寡照、高温热害、低温冻害以及雪灾、大风、暴雨、冰雹、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实现提前24-72小时预警。建设高山特色农业气象APP、微信公众号、服务插件,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精细到田块的指导服务。
(2)创建高山气候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高山特色农业气候品质监测,并进行动态评价;申报重庆市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争创“中国气候好产品”;开展气候品牌宣传推荐服务,利用气象媒介(电视天气预报、网站、APP、微博微信、抖音等)对优质产品进行展示展销推介和媒体宣传服务,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高山地区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3)特色农业生产保障气象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高山特色农业长势监测、年景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专家建议、产量趋势与上市期预报、产品价格走势等服务,支撑科学管理决策;针对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做好关键农时农事预报、蔬菜低温寡照、高温热害和高山茶叶低温冻害、雪灾、大风、暴雨、冰雹、干旱等灾害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治建议服务,有效指导农户避灾减灾。
二、山地气候特色生态旅游气象保障示范
1.建设目标
围绕冰雪、避暑、康养、农旅等特色生态气候旅游资源开发运行提供气象支撑服务,助力乡村生态气候优势资源旅游经济价值转化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脱贫户就近就业,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2.建设内容
(1)编制特色生态气候旅游规划。开展冰雪、避暑、康养等生态气候旅游资源精细化普查,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重点县、重点乡镇、原深度贫困乡镇生态气候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建立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大数据,为乡村避暑、康养、游客接待规划提供支撑。
(2)建设旅游气象观测站。针对主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灾害多发区等,建设旅游气象观测站,开展主要气象要素及实景实时监测,为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游客疏导、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等提供及时决策参考。
(3)研发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旅游气象风险预警产品。研发云雾、云海、霞光、彩虹、雪景、雾凇、夜雨、雨露、冰雪、观星等精细化气象景观预报产品;根据物候、天气条件建立赏花、采摘等农旅气象预报产品,开发精细化的桃花、油菜花、荷花等花期(观赏)、红叶观赏、瓜果摘取等预报产品;根据灾害性天气情况,制作发布旅游气象风险预警等旅游气象服务产品。
(4)因地制宜创建特色生态气候生态旅游品牌。打好乡村“气候牌”,组织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点,开展“中国天然氧吧”指标评估并拍摄宣传片;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或“重庆气候清凉避暑地”“重庆气候养生地”,助力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发展。
(5)建立生态气候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包括旅游交通线路、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基础接待设施、旅游气象灾害风险、景区景点运营状态以及气象景观资源、气候养生资源、物候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气象大数据气象服务系统,开发美丽乡村游APP和智能服务插件,实现向公众智能推荐生态旅游服务,提前提供景观预测、农旅预报、康养预报、最佳观赏位置、最佳观赏路线、最佳观赏时段推荐等功能;打造农旅气象服务传媒矩阵,借助气象内外的媒体优势资源,建立电视天气预报、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以宣传片、发布会、直播打卡等传播平台,对乡村旅游重点乡镇、优质气候资源区域、重要景区景点、优质天气景观观赏点和优质气候品牌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特色产业气象灾害风险调控示范(以渝东北脆李产业为例)
1.建设目标
针对渝东北脆李产业雨旱灾害防御需要,建立相关灾害监测预警和智慧调控体系,提升渝东北脆李产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降低脆李产业因灾受损风险,助力主要脆李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建设内容
(1)建立渝东北脆李气象服务体系。联合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当地农业农村委及相关企业、合作社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相关运行管理机制,编制渝东北脆李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
(2)建立渝东北脆李气象监测预警体系。一是建立脆李气象监测体系,在重点乡镇、原深度贫困乡镇的低、中、高不同海拔脆李种植基地,建设3套脆李种植区农田环境综合观测系统,1套无人机高光谱农情监测系统;建立脆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建立脆李产业雨旱灾害预警和气候品质评估业务,实现雨灾、干旱灾害提前24-72小时预警,持续开展脆李气候品质监测评估,巩固气候品牌;建设脆李生产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建立脆李产业基础信息“一张图”,完善雨旱灾害监测预警、气候品质评价等功能,实现脆李全生长周期避灾减灾指导与品质跟踪溯源。
(3)建立脆李产业雨旱灾害风险智慧调控体系。建设脆李精准调控气象保障示范基地,打造脆李雨旱灾害风险智慧调控体系,开展脆李雨旱灾害的自动预警和智能避雨、灌溉调控示范,提高脆李生产避灾增效能力。
(4)开展品质动态监测评估。持续开展脆李气候品质动态评价,通过气象媒介加强对脆李品牌的深度推介宣传,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巩固“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
(5)做好渝东北脆李产业精细化气象服务。为党委政府提供脆李长势监测、雨旱灾害预警、气候品质评估、关键农时专家建议等决策气象服务;为种植企业、大户等提供脆李雨旱灾害避灾减灾指导与品质跟踪溯源等直通式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