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第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0777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3-11-15

谭雪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的建议》(第0777号)收悉。经与市农业农村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重庆考察,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多次对重庆脱贫攻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春节期间,总书记又对重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强调要“巩固重庆脱贫攻坚成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2022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积极应对,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两缩小、两确保”目标: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118元、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国1776元;全市14个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044元、同比增长7.3%,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居民0.6个百分点;“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总体看,我市虽然没有出现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系统性突出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产业就业支撑仍然不够,少数群众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不知晓,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措施办法还不够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为此,我们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聚焦“守底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一是加大精准监测帮扶力度。优化大数据监测平台,健全行业部门防返贫监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识别认定监测对象,“一户一策”落实监测帮扶责任人和精准帮扶措施。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二是推动问题点动态清零。系统梳理国家和市级考核评估、巡视巡察、审计评价、督查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对账销号。坚持“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月调度、月清零、月通报制度,全年发现并解决问题点2574个,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三是千方百计防范化解风险。坚持“战疫战灾”和“巩固成果”两手抓,推出系列“政策包”为民纾困,制定50余项政策举措减轻疫情灾情冲击,调整项目1053个、3.8亿元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救灾减灾,切实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二)聚焦“抓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全力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累计发放“富民贷”3.33亿元、3932户,贷款数量及规模居全国前列。实现消费帮扶82.39亿元。实现脱贫人口务工人数稳中有增,就业率48.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开发、物业服务、项目投资等集体经济有效发展方式和路径,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动态清零。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8.8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26.8万元,617万农民受益。三是推动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抓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落实落地,全年向4县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96亿元,占全市到县资金总量的36.84%,倾斜支持新增专项债券73.5亿元,安排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2.25亿元。

(三)聚焦“促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农村敬老院868个、床位5.66万张,6410个村卫生室达到三星级以上建设标准。二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创新实施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数字化为一体的治理模式,创建国家级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4个,多个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探索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推进,在6个区县、35个乡镇开展试点示范,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三是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阵地作用,深化农村婚俗和殡葬改革试点,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实施“家和计划”项目40余个。

(四)聚焦“提质效”,持续凝聚协作帮扶合力

一是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全面完成鲁渝东西部协作协议任务,落实山东财政援助资金7.28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84个,两地互派挂职干部、专业人才1581名,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25万人次。新增落地投产山东企业77家,共建产业园区77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7万人,实现消费帮扶18.8亿元。鲁渝协作“东产西移”工程入选全国社会帮扶典型案例。二是对接落实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市14个定点帮扶区县积极主动对接9家中央单位,主动承接资金项目、人才智力等多方面帮扶支持。9家中央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59亿元、协调引进帮扶资金5.6亿元,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2亿元,培训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各1.4万名。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583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319个村,新增产业投资44.03亿元。实施“巴渝巾帼”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成立“巴渝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275名和市、区县两级科技特派员2544名。

(五)聚焦“优保障”,筑牢有效衔接各项支撑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主动谋划,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9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举措,保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力度、政策硬度和投入强度。二是强化财政投入。全年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57.1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市级衔接资金23.1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6亿元,市级和区县衔接资金投入均高于上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59.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4000万元,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县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三是强化资金绩效。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区县建设三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滚动实施项目库,实行部门联合备案审查入库制度。2022年项目库立项项目9058个,涉及资金125.9亿元。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回头看”,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群众可持续获益。

二、相关对策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将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深化落实《重庆市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措施,抓好强村富民促增收、就业创业稳增收、惠农支农保增收、帮扶协作助增收,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一)关于“加大产业帮扶助增收”方面

一是培育提升产业增收。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推动区县培育发展“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建设“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户,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建好产业发展配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区县与发达地区深化经济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将本地的资源禀赋、要素优势同发达地区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有机结合,打造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力争每个县都有至少一个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计划,以产业经营、资源开发、公益服务、入股分红、项目带动等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是政策惠农助推增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项目拉动型、资产盘活型、旅游拉动型、资金合作型“八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小农户与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抱团”发展,为脱贫农户增收添活力、增动力。以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为重点,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推进“集体经济+物业管理+特色园区”“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村民”等融合模式。建立城乡统筹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三是依托企业带动增收。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等,抓好“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积极主动对接,搞好协调服务,与中央单位共同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不断拓展帮扶领域。积极争取9家中央单位在资金安排、产业布局、转移就业、消费帮扶等方面给予重庆更多支持。深化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开展帮扶,积极助推腾讯、京东、中石油、浪潮集团、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与区县的合作项目,助力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积极搭建参与平台,打造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活力。深化“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协同机制,推动协同锻好产业长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公共服务底板,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深化消费帮扶合作、打造“消薄飞地”等方面发力,携手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

(二)关于“加大就业帮扶促增收”方面

一是促进脱贫人口高质量稳岗就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在“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上下功夫。一稳,即确保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75万人以上。两拓,即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深化拓展鲁渝两地、“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区县等劳务协作,支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拓宽就业空间;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促进脱贫群众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就近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两创,即创品牌、创机制,培育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探索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能力。两提升,即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让脱贫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优化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加强公益性岗位规范化管理,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二是实施就业增收促进计划。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培训高素质农民,建设“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培育乡村工匠能手。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推进就近就地就业。持续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谋划推动鲁渝双方签署2023年度协作协议,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积极争取落实山东省财政援助资金,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持续开展“渝货进山东”“齐鲁名企巴渝行”“百万山东人游重庆”等活动,引导山东省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养素质,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对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清单,为有意愿的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针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针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推进人人持证。针对乡村手工业者,促进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在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持续实施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扩大技工院校招生和职业教育培训规模。紧盯返乡回流脱贫群众等群体,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根据其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就业意向开展针对性培训。

(三)关于“加大兜底帮扶保增收”方面

一是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保持过渡期内全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稳定实施,适度扩大兜底救助政策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从20229月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8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32元,涨幅分别达12.8%。集中供养孤儿、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582元、1382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与散居孤儿一致。

二是持续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开展困难群众“救在身边、助进心里”活动,强化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开发完善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常态化救助帮扶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通过信息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1.52万脱贫不稳定人口、1.7万边缘易致贫人口及8909名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

三是防范应对因疫因灾致贫返贫风险。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应对疫情补贴,按照农村低保对象每人100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127元、特困人员每人165元的标准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共发放生活补贴1.13亿元。应对价格补贴,2022711月向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34亿元;同时,为化解疫情影响,在常规价格临时补贴基础上,为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保边缘对象增发一次性价格临时补贴每人100元。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深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持续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衷心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建议。

此答复函已经刘贵忠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