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466号提案的复函
尊敬的罗学文委员:
衷心感谢您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振兴的建议》(第0466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村庄环境基本实现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一)在机制上下功夫。
全市自上而下建立“市级主导、区县主责、乡镇主事、村社主体、农民主角”的责任落实机制,成立由市、区县、乡镇(街道)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了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二)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
以“千村宜居计划”等工作为载体,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提升。全市行政村生活垃治理率达99%,4005个行政村开展分类工作,占行政村总数的50.4%。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00余座,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7%,中西部领先。
(三)在群众主体上下功夫。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农民自愿申报、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方式制定改厕计划,累计改造农村厕所119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3%。围绕不同季节策划不同活动,积极发动农民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评选出最美庭院7.8万户。
(四)在巴蜀特色上下功夫。
在村规划上,注重保护乡情美景,充分挖掘、保存好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在房屋改造上,突出“小青瓦、坡屋顶、青瓦房、白粉墙,雕窗花、转角楼、三合院”等巴渝民居特色风貌。在环境美化上,坚持不砍树、不拆房、不推山、不填井的“四不”原则,引导村民在院坝前后建小菜园、小果园,用本地四季常用青菜和果树绿化、美化环境。
(五)在建管上下功夫。
“建”的方面,区县对项目实行“任务+清单”式管理,鼓励农村居民投工投劳,支持村级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入户道路、庭院整治等小型工程项目。“管”的方面,建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管、农村生活垃圾作业管理等长效机制,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建立“垃圾兑换银行”、管护经费收缴配套制度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一)切实抓好整治提升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改厕工作,力争实现愿改则改、能改则改。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梯次推进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逐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三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因地制宜布局收运处置设施设备,提升分类收运处置能力水平。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四是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深入推进整洁田园、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村庄亮化工程,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力度。
(二)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区县为主、市级适当奖补的政府投入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投入,确保财政投入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相适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继续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奖补资金,按计划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财政奖补政策,保障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区县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农村卫生健康、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危旧房改造等专项资金,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相结合;鼓励区县统筹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资金和项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有关政策,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支持力度。三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资收益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项目。
(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二是普及文明健康理念。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动员优势,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养。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使用卫生厕所、做好垃圾分类、养成文明习惯等纳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三是完善村规民约。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健全完善建管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管护方式。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运营单位责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利用公益性岗位组建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支持建立社会化运管服务体系和服务费用市场化,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二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三是持续开展 “五清理一活动”。开展以清理“蓝棚顶”、无人居住的废旧房、房前屋后的杂物堆、田间地头的废弃物、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 “五清理一活动”,到2025年取得明显成效。
(五)健全完善技术支撑机制。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优化村庄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合理确定村庄分类,科学划定整治范围,统筹考虑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村庄发展。二是强化科技支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产品研发。支持企业与区县、乡镇和村开展工作对接,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三是科学制定规范。因地制宜、分类分级制定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规范,开展典型设计,优化技术方案。
此复函已经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同志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