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六届第一次会议第0740号提案的复函0626
刘睿委员:
衷心感谢您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系统化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740号)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您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吸纳转化,切实推动工作。同时,我局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共同研究,逐项分析明确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建议采纳运用方式和途径。经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您的提案聚焦强化“五个协同、一个优先”,为系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良好借鉴。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认识协同,探索美丽乡村内涵的重庆解读”
(一)加大乡村文化旅游宣传和营销。
将乡村“村晚”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以乡村的“好戏、好物、好景”为主要展示内容,融入乡村文脉、乡村旅游、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四大主题,通过乡村文艺演出、土货展示销售、年画展览销售、年味视频发布、网红带货直播等方式,积极发挥群众参与性与创造性。以乡村为主体、产业为内容、百姓为主角,运用外景短片、互动访谈、民风民俗表演等为载体,充分展现重庆乡村文化魅力和风物资源以及广大农村崭新的精神风貌,向全国观众呈现一场场具有文化传承、产业特色、重庆味道的乡村文化盛宴。
(二)拓展美丽乡村数字内涵。
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赋予美丽乡村信息化新内涵。持续开展数字乡村信息服务试点,取得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信息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用网成本降低“两高一低”成效。全面构建“管云、管数、管用”体制机制,数据聚通用水平不断提升,“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持续向乡村延伸,“渝教云”逐步实现乡村中小学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就医健康服务“一卡通用”广泛覆盖,信息化手段不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加强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广播终端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向群众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等服务。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重点举办乡村“村晚”、广场舞展演、街舞大赛、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社区文化节、“阅读之星”市民诵读大赛、“红岩少年”读书活动。
二、关于“强化组织协同,探索美丽乡村发展的重庆路径”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乡村振兴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牵头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等42个市级部门单位建立重庆市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将乡村建设工作细化为乡村规划、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建设、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14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分类整合相关职能职责部门单位,强化组织协同,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推进,全面提升。
(二)持续强化工作统筹。
推动市级相关部门加强工作统筹,建立政策、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工作协同、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加强对全市乡村建设的统筹指导,协调解决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督促市级有关部门贯彻落实《重庆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适时进行工作调度,形成工作合力。
三、关于“强化产业优先,探索美丽乡村要素流动的重庆做法”
(一)有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进一步强化“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构建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
(二)持续壮大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深入开展“数商兴农工程”示范村建设试点,培育推介农产品网络品牌,持续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资助和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三)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围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传统风貌街区、革命文物和抗战遗址、古建筑和大遗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保护利用。保护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大做特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发掘具有市场潜力、就业带动强的乡村传统工艺,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手工艺业。
四、关于“强化县乡协同,探索美丽乡村城乡统筹的重庆经验”
(一)强化数字引领,狠抓试点建设。
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重庆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重点规划。创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区县,坚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结合本地优势,推动数字乡村特色化建设,为乡村信息化发展探索新方法。
(二)倡导社区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惠民富民要求,发挥城镇社区、小区物业作用,组织社区与乡村联动,让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让老百姓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组织社区购买旅游年票或景点联票,定期或错时到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度假,采购农副土特产;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消费节、赏花节、文创夜市、温泉节等活动;鼓励区县推出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或“一日游”线路消费套餐等系列线上线下特色消费产品。建立信息联动,改善城乡消费供大于求、供需错位的尴尬现象,要求乡村把农副产品配送到小区物业或门店,提供双向服务,实现共建共享,活跃乡村经济。
五、关于“强化特色协同,探索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的重庆案例”
(一)因村施策,差异化展现各美其美。
在规划编制上,突出必要性、创新性,坚持“底线+融合”“用途+清单”“多样+简化”相结合,在严守“三区三线”、上位规划约束指标等底线基础上,因村施策,将村庄规划编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历史文化保护、农村“三块地”改革等方面结合,综合分析研判,多样创新。突出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特色、以历史文化传承为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和以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时代印记特色,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防止“千村一面”。
(二)打造品牌,高质量推动乡村旅游。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建立国家和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打造了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收集整理乡村旅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旅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官方网站首页上线专题进行图文、视频展示,并联合各媒体渠道、市场平台,开展立体宣传推广。积极引导区县多措并举盘活乡村闲置农房等资源,结合乡村自然风貌、古树名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共同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探索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路径。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建设由农民来建,全过程、全环节推动农民参与,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充分体现农民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制定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引导广大农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
六、关于“强化技术协同,探索美丽乡村科技赋能的重庆动力”
(一)推进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推进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四智联动”。加强互联网平台管理,严格督促网络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不良信息管控措施。强化宣传教育,用好主流网络社交平台、新媒体矩阵等网上传播渠道,以网络音视频、图文展板等多形式曝光电信网络诈骗等高发犯罪手段。
(二)提升农民数字技能。
申报国家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在重点农业区县开展“新农具提升农民数字技能 渝益农助力农业电商发展”专场培训,汇集整合新技术推广、电商销售、新媒体应用等优质培训资源,持续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为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三)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
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旅游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成功举办“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为广大技能人员提供展示精湛技能、交流技艺的平台,为重庆乡村振兴和重点产业发展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的贡献。充分发挥鲁渝协作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市级相关部门,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印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运用调查研究成果,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主要做法,及时转化为推进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路办法、政策举措、工作成效,形成全市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并适时印发实施。市级有关部门要制定本行业本部门具体实施意见。
二是组织召开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拟于8月份召开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现场会选在一个典型示范区县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安排部署工作,相关市级部门、各涉农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会,有关市级部门、区县作交流发言。
三是扎实推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2023年示范创建107个村,到2027年示范创建1000个村,全市所有行政村(涉农社区)同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示范村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其他村由相关区县政府进行检查指导。
四是建立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五项工作机制。“一把手”责任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负责责任制。领导小组协调机制。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加强统筹指导。现场会议推进机制。每年适时组织召开一次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按照“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标准选取现场会召开区县,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定期表彰激励机制。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市级部门和区县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定期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典型案例推广机制。注重培育典型、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一批有效经验做法。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持续开展系列访谈、深度报道等,广泛开展典型案例宣传推广,示范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同志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及时反馈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