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六届第一次会议第0050号提案的答复函
农工党市委会:
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六届第一次会议第0050号提案收悉,感谢贵党长期以来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旅游委等有关单位研究,现就提案内容逐一回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产业提质增效扶持力度,夯实产业振兴之基”的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帮扶力量,我们整合17个市级帮扶集团,选派驻乡工作队和产业指导组,聚焦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乡镇及原深度贫困乡镇开展“组团式”帮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产业顾问组帮扶作用,推进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落地。为“两群”区县“一县一策”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支持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区县加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推动区县培育发展“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二是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建好产业发展配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壮大县域经济。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关于“完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素,筑牢生态振兴之底”的建议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五清理一活动”“千村宜居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推进等专项活动,持续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确保村庄干净整洁规范,17个重点帮扶乡镇获评“美丽宜居乡村”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打造“美丽庭院”5262个。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乡村治理精细度。一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引领,出台新时代推进村庄改造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县乡村建设项目库,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方案落实。
三、关于“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建设行动,赋予文化振兴之魂”的建议
17个重点帮扶乡镇规划实施公共文化设施项目25个,切实加快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实现村村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开展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阵地作用,深化农村婚俗和殡葬改革试点,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实施“家和计划”项目44个。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相结合,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合相关部门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适时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作品征集比赛。开展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三是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四、关于“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壮大组织振兴之根”的建议
创新实施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数字化为一体的治理模式,创建国家级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4个,多个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切实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乡村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探索推行“院落微治理”,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是探索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推进。2023年,拟在6个区县、35个乡镇探索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推进试点示范,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推动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的良性循环。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乡村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深化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探索推行“院落微治理”,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建设平安乡村。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建强网格员、志愿者等工作队伍,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农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关于“构建乡村人才多元集聚渠道,汇聚人才振兴之力”的建议
鼓励引导退休“双高”人员助力乡村振兴,落实退休“双高”人才107人,每个村挂职、创业本土人才保持在1名以上,累计回引本土人才1.6万多名,每年安排入乡科技特派员保持在2000名以上,每年资助30个以上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以项目化的方式择优组建专家服务团,累计选派98个专家团队847名专家常态化下沉全市38个区县、重点帮扶乡镇和原深度贫困乡镇,提供产业技术支持、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推广转化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六个一”干部培训体系,高质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980个班次,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4.1万人次。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两地互派挂职干部、专业人才1581名,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25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主体,培育引进“三类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引进乡村规划师。充分依托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乡村建设联盟,通过定向培养、政策引进、对口协作等方式,选聘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队伍,沉入乡村不断探索总结乡村建设规律,挖掘乡土文化传承,开展驻村设计服务及建设运营服务。二是培育乡建工程队。有序组织培训本地的瓦工、木工、石匠等乡村工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的建筑施工队伍,并逐渐培育成劳务品牌;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让其承担本土乡村建设任务,既将更多工资收入留给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又让群众深度参与自身家园建设,从而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吸引乡贤新村民。打好“乡情牌”,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及措施,鼓励引导本土走出去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返乡定居、创业养老,强化道德教化引领功能,成为乡村治理新力量;积极引导大学生、年轻人等回乡创业,城里人、企业家等下乡兴业,改善农业从业者结构和农村人口结构,形成乡村建设新力量。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推进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高质量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动、脱贫地区与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三大行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推动更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高标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