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 关怀版 |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4〕6期 城口县蓼子乡:发挥以工代赈政策综合作用 全域助推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

日期:2024-01-30

城口县蓼子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集中发挥以工代赈综合政策功能,采取“三强三促”工作法抓实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建设,有力释放投资乘数效应和就业、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等带动作用,打造县域内以工代赈助推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片区示范样板,走出一条具有以工代赈鲜明特色的产业振兴、强乡富民新路子。

一、强化组织力量保证,促进项目有效监管。一是打好规划“提前量”。项目谋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抢抓辖内高速贯通、高铁建设机遇,立足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规划建设“大巴山渔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归集建立渔文化美食街区、冷水鱼标准化养殖基地、肖家院子安置区文化活动广场等项目31个,确保每个项目在建设必要性、实施可行性和内容详实性方面做到“三具备”。二是站好过程“监督岗”。坚持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组织成立以工代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做好建前、建中、建后公开公示,及时足额发放监督劳务报酬。委托专业监理单位全过程监管项目实施,项目所在地村“两委”作为监督单位全面协助监督工程质量和安全。三是跑出流程“加速度”。采取“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组+现场”一站式并联审批模式,推动审批服务“换挡提速”,确保上级资金计划下达项目即可开工。项目完工后及时开展施工单位自验、乡级初验和县级验收“三段式”验收,委托专业三方机构再次进行核查,出具竣工结算审核报告,确保项目设计合理、过程规范、实施高效和质量可靠。

二、强化群众就业增收,促进赈济作用发挥。一是把好赈济初心关。坚持以群众就业增收为要求,探索多种赈济模式促进以工代赈效益。项目建设前,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广泛发布招工信息,宣传动员本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积极向施工单位推送群众务工需求,为519名群众发放劳务报酬737.7万元;增加公益性岗位5个,直接增加当地群众年工资性收入超9000元。二是把好培训提能关。把促进群众就业长效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联合培训方式,组织500余人次开展理论基础知识、项目建设实操技能培训,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务工就业技能,让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学到技术、提升能力。三是把好就业增收关。项目建成后,促成前河钓场、美食街餐饮店铺、河滩烤鱼等餐饮业态提供稳定务工岗位20个、灵活就业岗位40个,带动100户农户增收500余万元。采取折股量化方式处理冷水鱼产业固定资产,推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获分红26.5万元,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长效赈济作用。

三、强化后续产业培育,促进全域乡村振兴。一是产业发展增效。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形成的基础条件,推动建设冷水鱼养殖二期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全面扩大冷水鱼产量,实现年增产冷水鱼90余万斤,年产值增加5000万元,带动40人稳定就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益15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增质。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效改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及周边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三是农旅融合增收。依托5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承接上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01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31万元,撬动社会资本6000万元,成功打造冷水鱼养殖、休闲垂钓基地和肖家院子“农文旅”综合体,累计带动802名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元。20239月,肖家院子美食街和前河钓场通过举办渔文化美食节、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拉动消费1100余万元,带动农户售卖农特产品12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