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城口:一个小山村一群山里人的小康之路

日期:2021-02-05

    【摘要】  兴田村,利用优势自然资源,打造以避暑休闲为主要特色的“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被评为“重庆市最美乡村”、“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村205农户中有125户直接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其中,25户贫困户中14户直接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另有3户间接经营。全村人均纯收入1.7 万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2015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认可。

东安镇兴田村位于城口县东部,与陕西省接壤,村域森林覆盖率高达91.8%,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和众多动植物资源,夏季平均气温约20℃,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宜居宜游,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限制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发挥效益,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也制约了兴田村的发展。直到2010年,仍有近20%农户举家外迁,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陷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为改变这种困境,2011年,借省道贯通的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东安镇党委政府尝试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从此,兴田乘上了乡村旅游助脱贫的快车。2012年底,16家森林人家开业,接待人数超过5万。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1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1%降至8.7%。一跃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重庆市最美乡村、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重庆市十大微型企业孵化园基地。在2015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认可。

2015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县委政府决定对兴田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通过一系列探索,截至目前,兴田村205农户中有125户直接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床位达到3611张,25户贫困户中14户直接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另有3户间接经营。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至1.7 万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1%下降至2019年的2.7%。并且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不仅是兴田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东安全境都从中获益,2019年,东安居民在本地信用社存款达人均25000元。

一是循序渐进,科学选择发展模式。纵观兴田乡村旅游之变,大致可以分为3个版本。1.0版是探索之初,选择盘活利用既有资源、小规模建设、连片发展、抱团经营的模式,四五家农户利用原住房连片改建,抱团经营即具备了初步的接待能力,后续经营过程中再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水平,这一选择让兴田乡村旅游得以起步,并让当地贫困农户切实参与了进来。

典型案例一:赵永兰,女,兴田村2组村民,“四合院”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家庭人口5人。本人2013年因车祸左腿骨折,需常年治疗,丈夫刘确友小时候右手严重烧伤,属三级残疾,母亲蒋礼美右腿残疾且年事已高,家中育有一儿一女,一个上初中,一个读小学,家庭极为贫困。2015年初赵永兰一家借款30万,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同年10月,“四合院”开始营业,共有客房8间,床位16张,近20个停车位,可同时接待40人就餐。2016年旅游接待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家庭条件,成为脱贫光荣户。2.0 版是引入优质社会资本,鼓励农户采用“以房联营,以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从建筑风格、经历模式等方面引导周边农户开办档次更高、更具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

典型案例二:引进重庆市巴渝民宿公司,投资700万元建设民宿,与4户贫困户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户均增收6.3万元。唐太友,男,兴田村3组村民,巴渝民宿“春隆宿”主人,家庭人口5人,本人2013年因上山采药不慎摔伤,在东安党委政府的支持鼓励下,采用”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方式与巴渝民宿公司合作开办民宿,自2016年营业以来,年旅游接待收入基本均超过10万元,2019年受天气原因影响避暑游客减少旅游接待收入也达到8万元。3.0版本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修建四星级及以上规模的不同类型乡村酒店,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档次,扩大知名度,丰富除避暑之外的康养、体验等乡村旅游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就业等方式从中受益。

二是鼓励群众参与,保持乡村旅游原乡风味。2011年启动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之时,群众参与积极性欠缺,怕投入、怕风险,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镇村两级干部通过开社员会,组织参观学习,建设示范户,结对帮扶指导建设等方式,艰难地动员起6户农户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万事开头难,这6户开先河者建成营业之后,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政策支持等措施营造乡村旅游发展氛围,自2011年始连续5年出台落实了支持农户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奖补政策,一户大巴山森林人家依其规模可得到35万的补助支持,而且其在建设经营过程还会得到县镇相关部门的全过程指导和服务,后期随着群众积极性逐渐增强,将政策改变为以奖代补。

三是多措并举,全力突破投融资难题。农户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以农户自筹为主体,特困村互助资金借款和商业银行创业贷款为主要筹资渠道,奖补资金作为辅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采用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来解决。2011-2015年,在乡村旅游扶贫的牵引下,在兴田村整合投入总计约6000万元。招商引资解决经营性旅游项目投资,以亢家寨国家5A级景区开发为主体,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目前四个乡村酒店已全部实现招商,投资额达3.9亿元。

经验与启示: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逐步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兴田村的乡村旅游取得佳绩,一定程度带动东安全境发展,与前期采取了有效的资源保护手段是分不开的。2011年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之初,并没有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制订了兴田村建设规划,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进行了划分,据此管控建设,确保了建设秩序并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同时,于2012年编制了中国亢谷景区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促进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有效衔接兴田乡村旅游发展,目前亢家寨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与兴田乡村旅游3.0版建设正在同步推进,兴田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原乡体验与现代化运营的有机统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专业化投资商和运营商,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税费优惠、土地供给等条件为吸引,重点引入乡村酒店、主题民宿等业态经营商,示范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高。同时,创新农民参与方式,通过到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以地入股获得股金分工、以房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在农民自主经营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引入公司+农户、公司+集体+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股份制等整体运营方式,既保持了原住民特有的原乡风味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又提高了乡村旅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