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圣灯山镇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案例
一、强化党建引领,变“被动”为“主动”,破解“动力不足”问题
一是抓实制度保障。制定《圣灯山镇村党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应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准、思路清、措施实。二是抓细责任链条。成立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把其成效作为村“两委”班子和专职干部考核的硬指标,考核结果与评价工作实绩等紧紧挂钩,压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责任。三是抓牢“关键少数”。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调整村班子35个、支部书记6人,11名农村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开展基层党建、文明实践、“家家美”等争创活动。引入优质企业、人才,为村级增收提供种植技术、餐饮技术培训等达300余人次,逐步形成促进村集体增收“人才链”。
二、坚持因村制宜,变“资源”为“资产”,破解“路径单一”问题
一是盘活“沉睡资源”,发展“固定财源”。通过“清资核产”盘活资源,全面清理闲置资金1000余万元,清理集体闲置房屋、茶山管理用房等10余处。通过集体资产租用联结村集体经济,对桂花茶山管理用房评估租赁,石林村可增收3万余元。通过和银行协调沟通5次,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增收40余万元,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立足“项目资源”,拓宽“增收来源”。鼓励村集体围绕项目实施、企业经营等提供配套服务,持续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全力帮助佛影峡等企业落实政策,给予镇村集体经济支持45万元;积极做好光大集团、巨康等企业服务工作,助力大沟村集体经济增收23.6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将旅游项目落地与村集体经济收益联结,国际滑翔伞项目助力两河村增收4万余元。三是深挖“产业资源”,壮大“长期利源”。围绕“一山两片多点”特色产业布局,唱响“农旅+康养”特色产业品牌,坚持“一个支部+一个产业+一个联合社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党建+产业”“党建+电商”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把“特点”做成“卖点”,实现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持续发展。对滩子口村石斛基地进行股权改造,采取“村集体+公司”模式,滩子口村每年固定分红2.5万元。
三、创新发展思路,变“输血”为“造血”,破解“后劲不足”问题
一是用好扶持资金促增收。围绕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发挥“3+1”包联帮扶工作优势,在规划、人才、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向上争取中央扶持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480万元,扶持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收入的滩子口村石斛基地、石林茶山等实体项目。向上争取石林村、思栗村等10个村实施扶持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等项目,分红收益达30万元。二是探索“农业”模式保收益。结合撂荒地整治、“非粮化”“非农化”土地整治等工作,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发展有机果蔬、优质粮米等优势农业产业。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农业基地交流观摩5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授课3次,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余万元。圣灯山村经济联合社+农业公司+农户的方式,实现股份分红收入2万余元。三是统筹区域发展聚合力。依托蓝城康养农旅地产等产业聚集优势,将辖区内企业进行党建联盟,打造“党建联合体”;全面推行圣灯山、陈家等大片区党委制度,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点。围绕“农旅+康养”特色产业定位,14个村(社区)探索建立4个“跨村联建”组织,实行抱团发展。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载体,探索建立7个“村企联建”组织,实现组织共建“创先锋”、人才培养“订单式”、激活资源“一盘棋”,村集体经济多增收超过3万元,农户均增收超1000元,‘村企农’三赢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