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多方联动 推动蚕桑全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蚕桑产业是我区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覆盖了全区80%的乡镇街道、144个村(社区)、499个村(居)民小组,有栽桑养蚕户9576户,全区蚕茧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重庆市第一。通过制定出台《黔江区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黔江蚕桑走“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起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桑蚕生物资源加工—外贸—桑旅融合的蚕桑丝绸全产业链,蚕桑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有力推动了脱贫地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基地、加工、桑旅”全产业链条,榨干吃尽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一)发展优质桑园夯基础,打造成全市标杆基地。充分利用黔江的生态优势和自然优势,加快优质高效示范蚕桑基地建设。通过推广“强桑1号”“农桑14号”等优质桑树,建成高效桑园9.4万余亩。建成小蚕共育室315个、养蚕大棚2.8万余个,全面推广华康2号、两广2号、7532等优良蚕种。2022年全年收购鲜蚕茧7.42万担,收入2.041亿元,户平收入6.76万元。蚕茧生产、收入同比增长6%、5.6%,蚕茧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乡村振兴市级重点帮扶镇—太极镇养蚕水平屡创全区纪录,295户养蚕中有123户单产超过50公斤。
(二)发展丝纺加工增效益,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建成“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山东海通丝绸全产业链加工园(一期),常年带动就业3000余人,生产生丝达到中国名牌产品同等质量,成为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牌原料,获“有机产品认证”、“欧盟认证”,累计创汇3000万美元。培育蚕桑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均为规上企业),其中:双河丝绸公司缫丝能力4800绪,蚕丝被加工能力2万床;海通丝绸公司缫丝能力2000绪(可扩大至4000绪);花神丝绸公司年织绸能力250万米。
二、落实“技术、政策、机制”全方位保障,强化扶持促进产业稳健发展
(一)强化技术保障,在科技推广上抓落实。一是建立技术攻关平台。成立黔江区茧丝绸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黔江示范基地、重庆蚕桑病虫测报体系黔江测报点,正在筹建重庆市蚕科院黔江分院,攻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成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全区技术队伍达300余人。三是推广标准化养蚕技术。探索出适合黔江蚕桑发展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获市级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将复杂的流程变为“傻瓜技术”,实现“省钱”“省力”“省智”,使用室外养蚕大棚,实现每人能养蚕3-5张,降低蚕农劳动强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在激励措施上抓落实。制定出台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持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支持桑园建设。对新建桑园给予种苗价款补助,对桑园管理按蚕农实际交售鲜茧数量给予肥料补助,对低效桑园提质增效形成蚕茧增量的给予项目经费补助。二是支持设施配套。对新建共育室、养蚕大棚和购置方格簇、自动采蚕机等设施设备的给予补助。三是支持科学养蚕。对小蚕专业户共育蚕种和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给予补助。
(三)强化价格保护,在创新保险上抓落实。一是明确养蚕户蚕茧预期收入价格。通过建立鲜级茧收益价格险机制,确保养蚕户鲜级茧价格在45元/公斤以上。养蚕户蚕茧收入价格由龙头企业收购价、保险公司补偿机制组成,龙头企业收购价参照四川省(气候相近、质量相近)蚕茧收购价,当企业收购价低于预期目标价格时,由保险公司补足,蚕茧收购价格稳定,确保了养蚕预期收入,提升了养蚕户信心。二是继续推进桑蚕养殖保险。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自然灾害等发生损失给予保险。
三、加强“政府、企业、群众”全社会联动,高效凝聚产业发展最大合力
(一)坚持高位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黔江区茧丝绸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指挥长,定期联席会研究,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高位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区上每年出台蚕桑生产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奖扶政策和工作措施,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并作为区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重要事项,确保蚕桑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二)坚持龙头主体,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统筹政策资源和技术服务力量。双河丝绸公司注册商标“武陵山桑蚕茧”获“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武陵山”优质蚕丝(白厂丝、长吐丝)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欧盟主导的全球纺织品标准认证。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20年度重庆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海通丝绸项目一期缫丝工厂占地54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2021年7月,2000绪缫丝生产线建成投产。现有员工187人,白厂丝生产能力160吨,2022年生产鲜茧2.76万担,工、农业实现产值约2亿元。公司蚕茧被重庆市扶贫办和重庆市商委评为“优秀扶贫产品”。公司被认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坚持多方联动,巩固脱贫成效明显。一是强化智力支持。邀请向仲怀院士、国家蚕桑体系首席科学家等25名蚕桑科技特派员,定期到黔调研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强化技术服务。依托区蚕业公司、海通丝绸等龙头企业,构建起乡镇桑蚕科技服务站、蚕业管理总站、市蚕科院黔江分院等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供应桑苗、配套设施和桑园管理、消毒防病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针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科技赶场5次,技术现场培训17次,为300余户特殊困难户和养蚕大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年共开展蚕桑培训5000余人次,养蚕农户覆盖面达到100%。三是强化联农带农。全年蚕桑产业带动9576户73543亩土地流转收入约14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发动5500余农户养蚕,带动1.2万余人从事蚕业生产,其中:362户脱贫户养蚕并产蚕茧3985.8担,售茧收入927.83万元,户均增收2.56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蚕桑带动社会就业成效显著,全区桑园累计管理用工65.1万个工日、养蚕9291个劳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