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抢抓“组团式”帮扶机遇助力重点帮扶县 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帮扶矩阵。一是围绕“组团式”人才需求,建立“2+2+4”帮扶矩阵。主动对接落实国家两个行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国科协、中国农科院组建第一批“脱贫地区产业顾问组”,推荐国家级专家14名,支持脱贫区县产业发展;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清华大学组建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累计选派126名高校专家开展乡村服务,带动重点县持续发展。用足用好中央定点和鲁渝协作两种资源,重点在产业承接、劳务输出、项目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做好协作。9家中央单位选派干部人才31名,山东省选派科技特派员60名、医疗卫生专家414名、教育专家483名,对口帮扶我市14个脱贫区县,提升重点帮扶县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医疗、教育、农业、科技四个领域。参照国家重点帮扶县做法,统筹市内资源,对其他脱贫区县一并支持、一体帮扶。市农业农村委组建产业指导组,选派干部人才72名,联系指导脱贫区县;市乡村振兴局会同市教委组建重庆市乡村建设高校联盟,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26家联盟单位结对帮扶渝东北、渝东南17区县;市住建委建立设计下乡工作室37个,储备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艺术家“三师一家”500余名。二是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建立“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帮扶矩阵。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20多位市领导挂帅,整合17个市级帮扶集团以及主城都市区21个区、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发挥重庆直辖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制度优势,结对帮扶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
(二)实施“一县一策”。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四个重点帮扶县量身定制产业政策21条、教育政策13条、医疗政策17条,着力夯实四个重点县的发展基础。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两年来,向四个重点县倾斜投入财政衔接资金41.92亿元,占安排到区县资金总量的36.12%,高于其他脱贫区县130%。向四个重点县协调到位东西部协作资金4.7亿元,占安排到脱贫区县资金总量的33.58%,用于产业、教育和医疗卫生占比达75.82%。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五年规划实施产业、教育、医疗卫生项目509个,总投资83.85亿元,涉及特色产业发展、中小学校建设、乡村卫生院(室)建设、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同时,参照国家重点帮扶县做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山区库区18个区县中,推开实行“一县一策”精准支持。
(三)聚力攻坚克难。一是着力攻克一批产业技术难题。聚焦“一主两辅”特色产业,以“一县一团”方式,统筹调配科技涉农人才资源,着力在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如帮助城口县推广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生猪繁育等新技术19项,攻关茶叶加工等技术瓶颈17项;帮助彭水县开展渝薯27电热早育苗、早移栽和纸册健康种苗培育与移栽3项技术攻关,以及甘薯渣生物发酵饲料工艺研究,有效解决甘薯产业瓶颈问题。二是着力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支持科研和产业项目,推动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打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如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助力酉阳县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5个,创新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花田乡何家岩村成为共富乡村示范样本。三是着力培养一批乡村实用人才。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优选建立“五库两基地”培训资源,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如中央外办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彭水职教中心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累计培训本土实用人才95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