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过晚年 养老不出村 ——重庆农村互助养老调查
--
大足志愿者走进互助养老中心,和老人一起包五彩汤圆喜迎元宵佳节
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颐养园老人们正在院落里锻炼身体
核心提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今年2月,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强调,在村将分类设置互助养老点建设,力争到2022年,互助养老点设置达8000个。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5000个左右,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快农村互助养老建设对推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有何作用?当前农村互助养老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农村互助养老的重点方向在哪?重庆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分散居住老人难以享受服务资源
农村养老亟待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3月1日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农村互助养老点前就聚集了十多位老年人。
早上7点,养老点管家李廷兰打开卷帘门:“快快快,进屋坐,外面冷得很。我在厨房准备早饭,没听到外头的动静,不然早开门了。把你们冻到没有?”她招呼大家进屋,为每位老人送上一杯热开水,“叶婆婆,那天电话里不是说了3月1日早上7点开门的嘛,你们咋来这么早呀?”看着一个个老人冻得通红的脸,她有些心痛。
“十多天都没见到一起耍的老朋友,都记挂到的,所以就早点过来了撒。”叶兴兰婆婆笑着说。
李廷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春节前不少老人家的子女回家过年,还有些老人被接到城里过年,养老点也就歇了几天。年还没过完,不少老年人就打来电话,迫不及待地询问好久开门的事。
去年底,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十八社的唐显玉到村民肖明会家里的活动室(即该村一个农村互助养老点)享受了养老服务后,这个80岁的老人就像变了个人,经常会与村里的留守老人一起打牌、聊天。半年多以前,唐显玉可不是一个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
唐显玉今年80岁,儿女常年在城里打工,本来说好在子女家轮流住,可一轮还没转完,唐显玉就执意要落叶归根回乡下,喂了几只鸡,腿脚不便的她平时也不太愿意出门。
唐显玉面临的生活问题,不少农村留守老人也同样遇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涌向城市,农村留守老人逐渐增多,他们因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缺少关爱变得空虚寂寞。
市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721万、老龄化率21%,其中农村老年人口359.95万,占老年人口49.9%。
“这部分老年人急切呼唤养老服务,但现实问题是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供给跟不上。”铜梁区民政局局长田华介绍,农村养老服务虽然形成了以镇(街道)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中心、以村(社区)为代表的养老服务站,但从实际运行来看,仅能满足场所周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居住偏远、分散的老人来说,并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些资源。
如何让这部分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去年以来,我市进行了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即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或者村镇为单位,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老年人集体居住为基本方式,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助互助的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
“农村互助养老点的建立,不仅可解决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不了距离偏远、居住分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问题,还将与区县层面的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乡镇层面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胜普说。
临时托管、日间照料、抱团取暖
农村互助养老点功能多样
在全市农村互助养老总体框架下,去年以来,我市各区县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渝北区探索了两条路:一是选择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的居民聚集区,依托配套的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低收费的用餐、洗浴洗衣、康复理疗等服务;二是让60岁以上的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脱贫户和残疾人集中居住在一起,实现抱团互助养老。
铜梁区利用村级集体闲置资产,比如废弃的村办公室、学校等,经过改造维修创办成农村互助养老点;或在村民闲置、有意愿拿出的多余农房设置互助养老点,让周围老人实现“离家不离村,养老在乡村、享乐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唐显玉就是在肖明会家的闲置房屋打造成的农村养老点享受服务。
两顿饭不用愁,看书娱乐有地方,遇到紧急情况立马有人来帮忙……80岁的叶兴兰吃完午饭后,和周田英、倪尔秀、刘奇方等好姐妹一起,在养老点前的小广场散步、健身,半个小时后,她们一起走进健康理疗室,享受了一会按摩服务。
“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叶兴兰说,儿子在两路上班,白天就她一个人在家,每天到养老点来打发时间,吃饭生活都很方便,“一顿饭只要4元钱、洗衣裳每次1元,这样的价格好实惠嘛,大家都喜欢得不得了。”
跟城里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一样,金刚村农村互助养老点重点推出临时托管和日间照料服务。老人可以像小孩上幼儿园一样,白天来这里吃喝、休闲,晚上“放学”回家。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助老员、志愿者、社工们还会提供一些阅读、心理辅导、日常保健等服务。
今年81岁的郑先碧老人与老伴居住在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十一组的互助养老点附近。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每隔一段时间,互助养老点负责人杨文玉就会和志愿者一起到她家打扫清洁、陪他们聊聊天,帮老两口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得益于农村互助养老点的建设,郑先碧感觉现在的生活、精神都有了照料和寄托。
杨文玉介绍,互助养老点除了有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外,还建立有“党员敬老服务队”“志愿孝老服务队”“社工助老服务队”“互助助老服务队”4支队伍,共同助老敬老,帮助老人度过安详的晚年。
阵地跟着老人走,阵地跟着需求走
明年建成8000个村级互助养老点
2月18日,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村民卢义明突然觉得胸闷发慌,脸色瞬间惨白,所幸被颐养园(农村互助养老点)里的特困老人李高生及时发现,村干部将老人送到木耳镇人民医院抢救,这才脱了险。
卢义明今年65岁,是金刚村十五组的一名特困老人。年轻时喜欢喝酒,身体喝出了一堆毛病。由于没有子女,加上家离村卫生室又远,看病就医就成了他最大的担心。
2019年10月,木耳镇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加上整合特困人员C级危房改造资金,在金刚村建成了一座能够吸纳27户特困人员集中居住的颐养园。卢义明搬进了“新家”,和李高生在内的特困老人成了邻居,生活上相互有了照应。
为了丰富特困老人的精神生活,金刚村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请来渝北区红领巾社工,为颐养园的老人们量身定制了做早操、下象棋、包饺子、练书法等文娱活动。
村级互助养老点如何建?市民政局已明确,按照“政府财政补贴点+村里出资点+社会资金捐赠点”方式,在位于场镇、人口集中的行政村设立互助养老点,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配置适老化设施设备,规划一定室外活动空间,提供咨询评估、生活照料、紧急救援、休闲娱乐、信息数据管理等集中或分散居家服务;规模较小、人口相对分散的行政村则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互助养老点,配备日间照料等功能用房。
目前,坚持“阵地跟着老人走,阵地跟着需求走”的原则,全市已在条件稍好的行政村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5000个左右。这些互助养老点发挥支点作用,利用公益性岗位配备了5000个“护老员”,民政部门给予每月50—100元/人的服务补贴,与老年社工人员组建“助老员”服务队伍,提供养老服务。
杨胜普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健全农村老年人建档结对互助照护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比如,针对居家特困或低收入失能等老年人,组织党员干部、邻里亲属等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针对高龄、独居、留守老年人实行划片包干联系,组织党员干部、互助养老点工作人员、低龄健康老年人等定期上门巡访探视;针对健康老人,依托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点等设施,组建文体娱乐队伍,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服务。同时,还要努力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专兼职助老员和一支养老志愿服务队伍。
专家访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辉:
农村互助养老要解决三大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到2022年,计划建成8000个村级互助养老点,这对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意义重大。
在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辉看来,由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近年才在我市兴起,很多政策措施和做法仍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农村养老受三代同堂、颐养天年等传统养老思想观念的制约,有的老人互助养老的动力不强,有的养老服务内容又较为单一,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导致互助养老日常运营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王辉表示,要解决农村互助养老中的这些问题,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引导激发老年人互助养老的内生动力。首先政府层面要开展移风易俗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助养老氛围;其次社会层面,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提高老年群体对互助养老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开展互助养老体验活动,让老人参与到自我养老的过程中,消除其顾虑,提高参与热情。
二是要主动策划一批积极健康向上的养老服务活动。除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外,还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积极组织老人开展琴、棋、书、画、舞、太极等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杜绝互助养老服务点仅成为农村老人打麻将的一个场所。
三是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我市农村互助养老点建设,大多通过“政府解决一点、村委会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等方式修建,一旦政府断粮,互助养老点日常的水电、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等经济重担就落到了村委会,而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村级组织来说,或许能够承担这笔费用,但对于欠发达的村级组织压力不小。对此,老人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村集体发展产业,这样不仅保障了互助养老点的日常运行资金,还让老人有了固定分红,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