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厚植大学生乡土情怀四阶模式”——长江师范学院以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树高千尺,缘于根深。地方高校该如何在大学生心中植入乡土情结,培育学生的故乡情和中国心,助力乡村振兴?
5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长江师范学院采访了解到,该校打造“服务地方、服务乡梓、扎根奉献、报国利民”的情怀系列特色课程,在“育人端”和“用人端”破解大学生投身基层事业的障碍,全面推动大学生厚植乡土情怀,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作出贡献。
着力创建“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长江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一直秉承着“乡治建国、乡治救国”理念,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人才。
基于乡村振兴时代背景,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着力创建“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蹲点采访”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梓、服务地方、报国利民”的精神。
“传媒学院注重课程思政,‘乡土+课程思政’作品获中央组织部表彰,《新闻学理论》《播音创作基础》等两门课程获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学校建设四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培养大学生奉献乡梓、创建‘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奠定坚实基础。在老师带领下结合实践进行特色创作,创作了一系列创新性正能量作品。”长江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例如,在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评选中,由长江师范学院党委牵头制作的《816核工程基地建设者陈炳章》荣获典型事迹片类三等奖;又如,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长师传媒学院教师袁峰带领学生编导的微纪录片《一张烈士素描》,荣获二等奖和五佳编导奖。
据统计,该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主持人大赛、微视频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239人,获省级奖励693人。
实战工作坊有声有色
该院的《新闻学理论》课程注重“课程思政+特色校庆+全媒体实践”,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的家国情怀,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的课程注重新闻理论学习和融媒体传播实践相结合,注重‘课程思政+校庆实践创作’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校庆视频作品。”长江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师生新开自媒体视频号阅读量达到10万+,点赞量达3000多人次,获得网友广泛关注和点赞。
其中,长师融媒体中心教师带领8个小组56名学生创作《怀念江东 怀念青春》《相约长江 奔向大海》等八部富有创意的校庆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传播,获超过10万余次的阅读量,总点赞量3757人次。
特色课程植根乡土
长江师范学院的课程教学和研究重点回应了乡村振兴传媒人才需求与培养机制构建,突出“研究型教学”,注重“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进本科生课堂”,把传播前沿的“关联场景”“立体链接”等思想融入课堂,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围绕“服务地方、服务乡梓、扎根奉献、报国利民”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带领学生开展系列调查。
例如,该院教授冉明仙等带领学生暑假深入巫溪等地进行调研,结合暑期学生家乡见闻,指导学生写作系列调查报告,《返乡创业农民微信使用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广西平果市的田野考察》《时事资讯类微信关注度提升策略简析》等长师师生研究写作的学术论文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上发表。
让奉献乡梓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长师传媒学院课程思政注重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不仅注意各级纵向项目申报,而且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创作、创新创业项目、创作实践等学生创新性实践中融入奉献乡梓的理念,让奉献乡梓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
2022年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参加“互联网+”比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68个项目融入课程思政,注重“三全育人”,如“惠乡云”涉农网红直播工作室、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馆——816工程红色基因创新传播与实践等项目,聚焦乡村振兴、渝东南民族文化传播、非遗传承等,学生在挑战杯比赛、“互联网+”比赛中多次获奖,多个项目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
经过长期实践,长江师范学院聚焦“服务地方、服务乡梓、扎根奉献、报国利民”的系列特色课程,厚植大学生乡土情怀的四阶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厚植大学生乡土情怀四阶模式”创新,带领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