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

涪陵菜乡结绳工作室用“她力量”托起乡村美好生活

--

日期:2025-02-1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结绳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民间智慧,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涪陵妇女用勤劳的双手为其赋予了新的价值。

2月11日,记者走进涪陵区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菜乡结绳工作室看见,妇女们穿着统一的红围裙坐在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地编织结绳,孩子们开心地在一旁的儿童之家玩耍,一片欢声笑语。

央视春晚的纪念手绳、精美的旅行纪念品……这些结绳作品是在妇女们巧手翻飞的指尖上一一诞生。

菜乡结绳工作室由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张沉静牵头成立,如今,工作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用一根绳连结了万千“结绳巧娘”,让涪州结绳这项非遗技艺托起了“她们”的美好生活。

一个想法:用非遗手艺为他们谋就业

2016年,涪陵区妇联对可带动妇女就业的产业进行调研,张沉静是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便借机提出了带着妇女等弱势群体做结绳增收的想法,并得到区妇联支持。于是,张沉静开始找场地、拉投资,筹办涪陵区首家结绳工作室。

“最初,最难的不是寻找场地、创业资金等,而是让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愿意迈出就业创业这一步。”张沉静坦言,一开始,他们向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因为家庭压力、经济条件等原因,迟迟不敢“接招”。

得知这一难题,涪陵区妇联和张沉静一道,遍访全区20余个乡镇寻找合适的首批结绳工作室学员,并将加工材料送至妇女们手中,让他们先“试一试”,并约定收购他们编织的产品。

对于部分不便出远门、需要专人看护的残疾人,张沉静和区妇联工作人员则将加工材、技术培训课程“送货上门”,并安排专门的老师送教上门。

由此,妇女们手上的一条条小绳,开始为她们织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种模式:“零门槛”培训 “招生”即“招工”

渐渐地,“结绳工作室”在各乡镇村民间有了知名度,不少之前抱着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开始咨询如何加入进来。

村民李学敏多年前因突发恶疾,行走能力受影响,长期只能用双拐代步,她也因此被许多单位拒之门外。2017年,在张沉静的邀请下,她加入了“涪州结绳”的大家庭。

李学敏通过学习结绳技艺,逐渐成了结绳工作室优秀的结绳培训师,几年下来,她还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市级“巴渝巧姐”和涪陵区“自强劳模”的称号。

在李学敏的带动下,更多妇女、残疾人加入了结绳工作室。

全职妈妈龙静曾经是下岗女工,在家中,她需要照看年幼的孩子,无法出门工作,一度为生计发愁,“加入结绳工作室后,我不仅实现了增收,还给孩子作了好榜样。”有了收入来源后,龙静还将自己负责的小组扩展成百余人的结绳小队,带领周边社区的妇女实现增收。

“一个又一个家庭因她们技艺的成长,在慢慢地变得向上向好,这让我和团队觉得一起付出都是值得的。”张沉静说,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妇女、残疾人拥有就业机会,她和团队成员打造了一套不限年龄、学历、场地;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平台、原材料的“零门槛”培训上岗模式。

这套“零门槛”就业模式,带动了不少妇女、残疾人。

一个计划:让结绳作品走得更远

入选“重庆好礼 外事礼品”“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近年来,菜乡结绳工作室获得了各种荣誉。

目前,该工作室已在当地培训上万人,有3000余人开始独立承接订单,月均增收1000-3000元。

如今,工作室制作的央视春晚纪念手绳、涪陵文创纪念品等系列产品不仅在重庆各大景区销售火爆,还走出重庆,销往全国。

张沉静说,未来菜乡结绳工作室还要继续打造金字招牌,让作品走得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