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

全国首个“乡村访问学者”周立:聚焦“小县大城”模式,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

--

日期:2025-04-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4月11日晚,由重庆日报与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乡村振兴大讲堂在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知名学者、全国首位“乡村访问学者”、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周立教授,以《小县大城:基层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与经济互动》为题,分享其对县域城镇化路径的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县域是理解城乡中国的窗口

“‘县城文学’有不少金句,例如进不了的城市,回不了的家乡,中间只有县城可以安放灵魂。”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人心更复杂。”

……

讲座伊始,周立用近些年网络兴起的返乡青年、县城文学等关键词引入观察县域发展这一视角。

在周立看来,以往,乡土中国是千年以来的传统,绝大部分人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与“种地”联系在一起。如今,乡土中国正逐渐向城乡中国发生变化,农地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频率大大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县大城模式成为观察城乡中国的全新视角。所谓小县大城,指的是“小县域、大城关”的县域样态,其核心特征是县域空间体量较小,但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相较于镇和村,县域的行政机构更为齐全,拥有更完整的治理能力,反过来,相较于省和市,县域同基层更为紧密,拥有更高效的服务效能。

作为案例,周立列举了四个县:福建德化、浙江云和、四川邛崃、甘肃民乐,这四个县无一例外,其城镇化率都超过了70%,特别是地处戴云山腹地的德化县,山地面积占比超八成,创下了福建省城镇化率排名第二的奇迹。

这种中小体量与高城镇化率的组合,就是周立在《小县大城》一书中探讨的核心主题,即“小县大城”模式。

小县大城县域发展的“四步走”路线

福建德化县是县域面积为223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却只有35.49万的山区小县,但城镇化率达到78%,森林覆盖率达到78.8%。

周立以此为案例,指出产城融合是德化“小县大城”战略中的关键,而如何变“产业衰败-城市凋敝”的恶性循环为“产业发展-城市扩张”的良性循环,则是重中之重。

周立介绍,德化县改变的第一步,是“以县兴产”,也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举全县之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德化在历史上曾以陶瓷闻名,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县陶瓷产业处于“小、乱、散”的状态,产业知名度不高。

为了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县政府在城关建设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陶瓷园区,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企业入驻,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接下来,是借市场之手“以产兴城”。陶瓷产业的发展倒逼城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当地政府和企业投资建设了大批住房、学校和医院,完善交通网络。

进入新世纪,园区的扩张开始挤占本就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德化县提出建设“工业梯田”,变传统园区为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留出了空间。

第三步,是以城关为核心的“以城聚人”。尽管城关的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但是本地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状况依然比较普遍,提供了大量产业工人。

最后一步,是充分发挥产业人才的潜力“以产强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德化县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形成了一支多层次的产业人才队伍。政府广泛吸纳这些人才参与政策制定、社会服务、公共管理,为县域治理提供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验和方案。

周立认为,从具体政策来看,德化县的发展战略相较于其他县域,似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根本上仍然属于改革开放进程当中非常普遍的政策措施。真正让德化脱颖而出的,是它遵循了产城融合的客观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各有侧重的政策举措,从而避免了“一拍脑袋”“一拥而上”“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盲目与浪费。

未来县域需回归本质 实现强县兴镇富村

周立表示,小县大城已经有不少成功发展的例子,它们根植于不同模式,“例如有的县融入城市群发展,通过扩权强县,提升县级政府自主权,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产城融合;亦或是县域‘镇’兴,即强镇扩权,赋予乡镇更多发展自主权,培育特色小镇,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等模式;再或者就地城镇化或者就地村镇化,通过强村富民和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周立认为,在国际经验上,各国还有多元城市生态,例如欧洲中小城镇以历史文化为特色,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高质量生活环境;美国大都市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城市化和科技创新的代表,“国际经验表明,多元城市生态能够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

讲座最后,周立在展望未来章节中表示,县城需回归本质,以人为中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强县兴镇富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