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从灶台到生产线 村民老手艺衍生豆瓣酱产业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24
字体:

4月22日,巫溪县胜利乡果园村,细雨纷飞,小钕籽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钕籽)总经理刘传玲徘徊在生产车间内,反复检查已经发酵三年时间的老鹰茶豆瓣酱,这款新品不久后将上市。

目前,小钕籽的老鹰茶豆瓣酱不仅被巫溪县政府、各乡镇政府的食堂采用,还被销往广东、贵州、湖南等地。去年是小钕籽正式运营的第一年,豆瓣酱销量就超过200吨,营业额达430万元,远超预期。

“其实在巫溪农村,豆瓣酱不是什么稀罕物,许多人都有一套制酱方法,有的甚至已经传了几代人,但很少有一款大家都喜欢的口味。”刘传玲说,多年前,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老家巫溪县大河乡民主村做起了豆瓣酱,挨家挨户向邻居请教制酱方法,融合了几代人的智慧,才让这不起眼的调味品走出山村,有了更多可能。

融合老一辈智慧 历时三年调出理想配方

2012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刘传玲回到民主村,她曾代售过重庆小面调料,市场反馈很不错,所以在吃到熟悉的豆瓣酱时,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很快,刘传玲按家中长辈教的制酱方法做出了一批老鹰茶豆瓣酱,并送给亲朋好友品鉴,大家都认为如果是自己吃还好,但要到市场上销售,色、香、味都还不足以让大众接受,家里人建议她向村里人求教。

于是,刘传玲开始挨家挨户请教制酱方法。“左邻右舍都是按照经验制酱,有些全凭感觉调制配方,有些也只能说出各种原料的大概比例。”刘传玲说,她根据大家的方法,整合出了一个综合配方,直接用蚕豆、盐、白酒、老鹰茶、生姜等原料进行发酵。

经过一年沉淀,第一批豆瓣酱制成。但开坛瞬间,刘传玲傻了眼,色泽、香味都不尽人意,而且味道偏咸辣,广东、江苏等地的朋友接受不了。

为降低咸辣度,刘传玲试着减少盐和辣椒的比例,但减量后,味道不醇厚,也少了香味。村里的老人给她支了一招:在配方里加醪糟,可以提高豆瓣酱的甜度、增加发酵时间,从而降低咸辣度。

刘传玲立即开始试验,一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新增醪糟、白芝麻、花椒等原料,二是新增同样的调料,但用白糖替代醪糟,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2014年,第二批试验品如约而至。“开坛的时候手都忍不住在抖。”刘传玲说,坛盖一开,香味扑鼻而来,色泽诱人,辣度和咸度都适中,但加了白糖的那个试验品的口感更佳。

刘传玲立即把豆瓣酱分享给各地的朋友,果然得到一致好评,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也喜欢,这让她信心倍增,但没高兴多久,就传来了坏消息:豆瓣酱保存时间太短了,没过多久就馊了。

这让刘传玲犯了难,她又向邻居求招,经过大家讨论,都推荐用菜籽油来保鲜,既健康,效果也好。

一场新的试验随即启动,为确定豆瓣酱在不同发酵时长内的口味,刘传玲试验了半年和一年两个版本。

时间很快来到2015年,经过反复对比,刘传玲发现,按比例使用鲜辣椒、蚕豆、老鹰茶、菜籽油、白糖、花椒、白芝麻等调料,再发酵一年时间,色香味俱佳,也深受朋友喜爱。

“之后几年,我依然反复试验,调整不同原料的比例,并让朋友试吃。”刘传玲说,后来“试吃员”越来越多,就连广东、江苏等不喜辣的地区,也有不少人想买她的豆瓣酱。

成立食品加工公司 带动村民打造辣椒种植基地

知名度和接受度的提升为老鹰茶豆瓣酱走出山村开了好头。

2022年,刘传玲决定投资建厂,规模生产豆瓣酱。

于是,她开始在巫溪县各个乡镇寻找合适的场地建厂。“由于资金有限,我需要现成的场地,翻修后就能尽快投产,同时还要土地种植辣椒,这就需要海拔在800米以上、向阳的地块。”刘传玲说,她辗转在各乡镇,几经周折都没结果。

后来,刘传玲得知果园村有一个废弃多年的学校,平均海拔约1100米,村里还有许多具备劳动力且有就业需求的村民,这个消息一下就吸引了她。

一番考察后,刘传玲当即决定投资600多万元在果园村建厂。2023年9月,小钕籽开始试生产。

“一生产就发现原料成本很高,当时胜利乡没人大规模种植辣椒,公司只能到外地进购原材料。”刘传玲说,她立即想到在本地发展辣椒产业。

得知这一想法,胜利乡立即与企业取得联系。“发展辣椒产业既能满足原料供应,推动企业发展,也能帮助村民增收。”胜利乡组织委员胡昌银说,他们立即发动村民种辣椒,因为有稳定采购方,价格也可观,许多村民都表示支持,最终果园村、堑场村、洪仙村拿出了130亩地种辣椒,另外果园村的11户村民用15亩土地入股了小钕籽,辣椒种植基地雏形初显。

胡昌银介绍,今年5月,村民们将种植第一批辣椒,按照经验,亩产大约1吨、产值约4000元,将为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不仅如此,小钕籽还招聘了30多个村民到公司制酱,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前我就想着出去打工,但年纪大了没公司要,只能在家种田,玉米、红苕也卖不了几个钱,身体还吃不消。”果园村村民周道海说,去年在公司做豆瓣酱,赚了1.5万元,比卖粮食划算多了。

“村民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大多是自家吃了,也卖不出好价钱,增收效果差。”胡昌银说,生姜也是豆瓣酱的主要原料之一,接下来计划与小钕籽合作,发动村民种植生姜,一是继续完善豆瓣酱产业,二是让农产品增值。

乡干部带头卖酱 全县32个乡镇街道成企业固定客户

原料供给与生产问题解决了,销路问题又成为小钕籽的一道坎。

“刚起步,与其大刀阔斧开辟全国市场,不如先拿下巫溪的市场。”胡昌银说,当时他们与企业两条腿走路,乡政府帮忙开辟县内市场,企业尝试开辟国内市场。

一番调查后,胜利乡很快就“盯”上了巫溪县政府食堂,乡干部专门把小钕籽的老鹰茶豆瓣酱拿到食堂免费供大家品尝。“这是巫溪特有的,在其他地方可吃不到哦。”看着大家一边品尝,乡干部一边推销。

不出意料,老鹰茶豆瓣酱得到了一致好评。“一些人还主动索要购买渠道,准备分享给亲朋好友。”胡昌银说,眼看开了个好头,他们又立即邀请县领导、相关部门到果园村实地调查、品尝,亲身感受老鹰茶豆瓣酱的品质。

“来了的人肯定都得为家乡特产撑腰。”胡昌银开玩笑说,之后在参与县内的会议时,胜利乡的干部都会主动向其他乡镇街道负责人推销豆瓣酱,可喜的是,许多部门也加入推销行列,豆瓣酱的好名声很快就在县内传开了。

没过多久,巫溪县不少乡镇就开始组队到果园村调研,一是学习小钕籽的发展经验,二是采购豆瓣酱。“目前全县32个乡镇街道的食堂几乎都采用了公司的豆瓣酱。”刘传玲说,去年公司的营业额达430万元,其中二三十万元的订单都是县内的,尽管量不大,但各个部门的用心让她觉得很踏实。

不仅是往政府部门销,胜利乡的乡干部还把自己的亲朋好友纳入了推销范围。“去年胡昌银在我这至少买了6000多元的豆瓣酱,寄给了他的亲朋好友,通过介绍,他的不少朋友都成了我的固定客户。”刘传玲说。

另一边,企业自身的推广成效同样可观。目前,小钕籽在全国拥有7个一级经销商,还在县内多个商超、农贸市场上架,并在京东、淘宝、快手、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上架,去年线上销售额达120万元。

“随着线上销售渠道逐渐成熟,接下来计划联动周边村子,共同销售农副产品,为村民增收。”刘传玲说,他们已初步和多个村干部进行协商,共同打造电商销售渠道,增强豆瓣酱产业的带动作用。(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周传勇)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