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云南小伙跨越千里在长寿当“乡村合伙人”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30
字体:

4月11日清晨,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薄雾笼罩着柑橘林。25岁的郑义宝踏着露水走向村委会,路上不时有村民招呼:“小郑,吃早饭没得?”这个云南小伙用略带口音的重庆话应答,熟稔得像本地人。尽管距离不远,他还是加快了脚步——当天,一所职业学院的负责人将来到村里,商量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郑义宝得提前去作准备。

2023年8月至今,“00后”郑义宝从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保合青年”的核心成员,还担任长寿区“乡村合伙人”就业创业服务项目专员,帮助上百人圆了就业创业梦。

从求职碰壁到乡村破局

“毕业之前,我只来过一次重庆,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也带着几分陌生。”2023年6月,刚从红河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郑义宝,带着简历只身来到重庆。“当时就想找份工作,让自己生存下来。”这个出生于2000年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小伙回忆,连续两个月的求职屡屡碰壁,让他感到灰心,即将动身回老家云南之际,一则2023年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服务及就业创业服务项目的招聘启事,让他看到了机会,报名、笔试、面试……当年8月底,郑义宝来到保合村。

初到之时,当地的基础设施让郑义宝感到惊讶——平整宽敞的道路通往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的民居、绿荫环绕的小池塘颇有些江南小镇的意趣,完全颠覆他对农村的认知。但新鲜感很快被孤独取代:由于不熟悉环境,整整两个月,他除了办公室和宿舍无处可去,工作推进也不顺利,让自己感到一丝惶恐,他甚至一度想放弃这份工作。”

转机来自一场柑橘认领活动。

彼时,保合村立足柑橘资源优势,推出“我在慢城有果树”认养活动,返乡建筑设计师杨雁淇作为项目牵头人,以“村集体+企业+认养人”创新形式,吸引了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包括长寿城区市民来保合村认领一棵柑橘树。

2023年11月,恰逢柑橘成熟时,一场采摘果实的落地活动即将举行。“杨姐姐,你们差不差人,我能不能来给你们搭把手、帮帮忙?”活动举行过程中,郑义宝主动准备物料、搬运物资,忙上忙下。活动结束后,杨雁淇问他:“要不要一起围绕乡村做点有意思的事?”郑义宝爽快应承下来。

于是,2023年底,杨雁淇团队3人、本土人才黄千禧、保合村支书刘青松加上郑义宝,几个几乎从没种过地的年轻人,开始围绕保合这片土地,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文章。“杨雁淇有创意、点子多,黄千禧是本村人熟悉情况,刘青松擅长搞外联与人打交道,我则从小生活在农村……”郑义宝告诉记者,大家热情饱满,想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

“保合青年”的乡村实践

几人的第一项目就充满戏剧性——用村民凑的黄豆办一场豆腐宴。

时值2023年底,村里的黄豆丰收了,团队让每户村民都出几两豆子,在村里谋划一台豆腐宴。

“当时生怕来的村民不多,所以我们不仅走访了保合村村民,还来到周边几个村,希望家家出豆子,搭伙办宴席。”预计四五十人的豆腐宴,最终吸引了300多村民参加。郑义宝清楚记得,村委会的院坝摆满了桌子,年长者教年轻人磨豆浆、返乡厨师拿出绝手好活,一场成本不高、但热热闹闹的豆腐宴,不仅增进了乡里乡亲的感情,还意外促成了村民对郑义宝和这群年轻人的信任。

“乡村还有很多新的东西等着我去体验!”通过策划组织几场活动,郑义宝发现乡村工作很有意思,乡村生活很有趣味,在这里工作并不枯燥,一场场活动下来,他拉近了自己和村民的距离。

就在2024年春暖花开之际,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的杨雁淇、郑义宝、黄千禧决定正式组建“保合青年”团队。

妇女节活动、沃柑节、家庭助廉活动、相亲交友活动、六一儿童节集市活动……2024年,“保合青年”承接了30余场活动,实现营收30余万元。郑义宝从一开始只能打下手、搬物料,到写策划、搞外联、做执行、当主持。他的性格也从最初的寡言少语变得开朗起来,走在村里不时与村民主动打招呼。

与此同时,郑义宝来到乡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最初只是想找份工作生存下来,而现在在乡村热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与团队的年轻人,还是村里的老人在一起,都有一种久违的家人的感觉,让我只身待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并不感到孤独。”他还说,“哪怕今后不在这里了,也可以把在保合学到的东西带回去,助力家乡发展。”

担任“乡村合伙人”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

去年,长寿区人力资源社保局开展“乡村合伙人”就业创业服务计划试点,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服务站。郑义宝有又多了一个身份:长寿区“乡村合伙人”就业创业服务项目专员,他除了以“保合青年”身份继续服务乡村,还要吸纳更多的人成为“乡村合伙人”。

“勇哥,血脐即将下市,马上又跟着要卖枇杷和蜂糖李了,你们有啥需求没得?”4月11日,郑义宝到村上一家专做果品供应链的企业,询问起对方需求。让郑义宝感到自豪的是,这家企业成为保合村的“乡村合伙人”,与自己的积极争取密不可分。

41岁的郭勇是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曾在成都做了8年鲜果供应链,拥有自己的成熟团队。

“当时想去垫江,同时也在周边区县考察,最终决定落户保合。”郭勇介绍,去年11月,他成立了长寿区满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数十万元,对保合原有的一个闲置仓库进行改造,形成了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仓储空间,并建立了一支8人组成的电商团队,在面向川渝两地商超供货的同时,还搭建直播平台线上销售果品。

之所以落户保合村,不仅在于这里距离高速公路匝道只有两三公里远,拥有便捷的物流优势。郑义宝及其团队的热忱也感染了自己:他们不仅积极帮助郭勇协调仓储场地,还帮助解决洗选包装等用工问题,就连销售果品的包装盒,也是团队无偿帮助设计,并申请了知识产权专利。

“他们是真正为企业着想,让我们在保合这片土地大展拳脚。”郭勇说,“现在公司一年四季果品销售不断,预计今年将实现营收1500万元。”

截至目前,郑义宝已吸引农产品种植、电商供应链、农文旅融合项目等“乡村合伙人”8名,帮助龙河镇上百名青年群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

夕阳西下,郑义宝站在正在直播的柑橘林里,这个曾只想“找份工作生存下来”的年轻人,如今常被问及未来规划。“乡村振兴不是让年轻人回来种地这么简单。”他指着正在直播的“乡村合作人”说,“而是创造能让更多才华生根发芽的土壤。”不远处,一辆载着血脐的货车正驶出保合村……

【记者手记】

在乡土中绽放青春力量

初见郑义宝,这名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的00后,正用带着云南口音的重庆话和村民拉家常,他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在长寿乡村完成了从“异乡客”到“合伙人”的蜕变。

郑义宝的故事始于一次“生存选择”。初到重庆求职碰壁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乡村,却意外找到了人生新舞台。从孤独惶恐到主动融入,他的转变并非偶然。保合村的豆腐宴、摄影展、沃柑节……这些看似简单的乡村活动,背后是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的重新发掘。他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

郑义宝和团队的“笨办法”也让人感动——用一场场活动叩开村民的心门。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磨豆浆的烟火气息、为老人拍照的温情瞬间、柑橘林里的直播的叫卖声。这些细节让人意识到,乡村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像郑义宝这样“愿意弯下腰”的年轻人。他们用专业和热情,让乡村成为有温度、有活力的舞台。(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刘翰书 首席记者 龙帆)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