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学员提前就业 重庆高素质农民培育形成“育才—用才—成才”闭环
5月13日晚上7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州区和平路“烤师兄”餐馆顾客络绎不绝。后厨内,41岁的万齐蓉正忙着炒料、腌制生鱼、炭烤烤鱼。谁能想到,这位技术娴熟的烤鱼师傅,半年前还是一名在家带娃干农活的留守妇女。
从留守人员转变为餐馆大厨,得益于去年11月我市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这一试点旨在打造“育才—用才—成才”培训闭环,通过技能培训让学员全部实现就业创业,力争实现“培养一人、带动一业、振兴一村”。
“相比过去,这种学用贯通的培训方式更强调‘用’。”市农广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全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以来,每年市、区(县)、乡镇(街道)都会开展各种培训,但部分培训存在“学用脱节”情况。换言之,培训机构更强调学员的前期培训,忽略了“最后一米”的就业创业问题。
如何破解“学用脱节”,形成“育才—用才—成才”的培训闭环?市农业农村委、市农广校利用去年11月万州、丰都入选全国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的契机,探索“政行企校”融通的培训模式——政府整合资源搭建培训平台,遴选培训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顶岗实习,发挥区县农广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学用贯通培训。
去年纳入试点的万州区农广校,开设了智能农机、电商培训、巴渝大嫂、烤鱼师傅、非遗三峡绣等多个培训班。万齐蓉成为了烤鱼师傅培训班的一名学员。
万齐蓉说,在当地农广校学习烤鱼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今年2月她便在当地农广校的牵头下,来到“烤师兄”餐馆进行定岗实践。经过学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以及餐馆师傅的实操带教,一周后万齐蓉便掌握了烤鱼的技能,2月底她便与烤鱼馆提前签订就业合同,成为一名烤鱼师傅。
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带动部分学员实现创业。
蒋佳佑是丰都县农广校2024年“学用贯通”电商培训班的一名学员。通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他掌握了直播带货以及短视频制作、文案创作的操作技能。培训几个月后他便买来自拍杆、相机、电脑等设备,成立了一家短视频创作的文创公司,通过文创赋能“土特产”触网销售。
“现在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赋能,这些农特产品能卖向全国。”蒋佳佑说,前不久,他为当地“共富农场”设计的土香鸡短视频文案,当天便带动销售500多单,上万枚鸡蛋。由于效果好,还获得了市级“优秀电商案例”荣誉。
截至目前,全市20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学员,有近七成学员提前达成就业协议,近三成实现了自主创业。
市农广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引导万州、丰都深入实施定制培训、返岗实践、成果检验三大举措,进一步优化完善“培训-实践-服务”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