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师傅”“巴渝大嫂”“云阳面工”“武陵山缝纫工”……重庆劳务品牌如何撬动270万人就业?
盛夏的京城,阳光炙烤着街道。7月16日清晨,48岁的秦从英麻利地收拾完雇主家的餐桌,戴上遮阳帽,跨上自行车,熟门熟路地驶向两公里外的农贸市场。
这位来自重庆万州的“巴渝大嫂”,3个月前通过标准化培训上岗,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现在每月薪水9000块,我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她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工作的珍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就业市场结构性调整、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重庆劳务品牌正以独特的“造血”能力,成为带动增收的“金钥匙”。
市人社局数据显示,全市已培育131个劳务品牌,覆盖13个行业,带动约270万人就业(约占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1/3),年人均收入达普通农民工的2.3倍。“重庆火锅师傅”“巴渝大嫂”“大足雕客”“云阳面工”等一批品牌,正书写着就业增收的新篇章。
从“打零工”到“树品牌”:
两个2/3的现实抉择
在北京的育儿嫂岗位上,秦从英虽然是新人,却已是育儿领域的“老手”。“干这行8年了,最早就是帮人做家务顺带看孩子,觉得收入还行,就专门去学了育儿知识,自己跑着找活。”
她坦言,但很多时候太难了,“人家不认识你,没亲戚朋友介绍,根本信不过你,活计不稳定,收入忽高忽低。”
这正是许多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共同困境:没有品牌背书,缺乏正规渠道,没有专业认证,导致工作流动性大,稳岗就业成了老大难。
“农民增收,务工是重要支撑。”市农业农村委区域协作处处长孙元忠一语道破关键。数据显示,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超2/3,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占脱贫劳动力比重接近2/3。
“这两组‘2/3’说明,稳岗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定盘星’,必须稳住。”
“形势逼着我们求变。”孙元忠坦言,尽管近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收入整体上涨,但占比却小幅下滑,“经济形势有挑战,传统零散务工扛不住风浪了。”
更严峻的是,脱贫人口就业集中在建筑、低端制造、餐饮等行业,这些领域机器替代人力的速度加快,加上农村转移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一旦失业,再就业难度很大。
劳务品牌的崛起,恰好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部创业史。”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云阳面工”遍布全国,年产值超600亿元,带动云阳县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带动周边区县就业15万人以上;“开州金厨”就业人数同样达到20万人,“巴渝大嫂”带动就业也达到10多万人——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劳务品牌的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品牌化的魔力,在秦从英身上清晰可见:有了“巴渝大嫂”“背书”,她不用再托关系找活,平台会主动匹配雇主;培训时学到的早教知识,让她能胜任更高薪的育儿岗;品牌方还提供维权支持,“干活更踏实,收入自然稳。”
从“凭经验”到“靠标准”:
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
劳务品牌不是新鲜事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的红极一时,有的却销声匿迹。“多数是没跟上转型步伐。”市就业局相关人士分析,早期劳务品牌多扎根乡土,对技术要求不高。随着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不少行业对人工需求减少,品牌不升级就会被淘汰。
如何让劳务品牌从“数量多”变“质量优”,让从业者从“低收入”变“高收入”?重庆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标准先行。
“先得把符合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挖出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孙元忠说,市场导向是关键。
比如,家政护工全国缺口达3700万个,“巴渝大嫂”一推出就供不应求;“重庆火锅师傅”立足本地饮食文化,一亮相就成了香饽饽。
近年来,重庆精准发力,实施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三大行动,结合鲁渝协作、川渝合作和市内“一区两群”产业布局,定向培育品牌,让劳务输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解决了“有没有”,还要攻克“好不好”。
“全国都没现成的劳务品牌标准,我们就自己闯。”孙元忠介绍,市农业农村委会同市人社等多部门出台7个《乡村振兴劳务品牌人员评价规范》地方标准,成了全国首批劳务品牌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重庆人从小吃火锅,但当好火锅师傅到底要会啥?以前没说法。”培训师曾红深有感触地说。如今“重庆火锅师傅”标准明确规定:得会做底料、汤料、酱料、蘸料,能处理食材、预制菜品,还得懂餐饮管理,“标准一出来,培训有了方向,雇主选人有了依据,学员收入自然涨。”
在此基础上,我市构建起“标准+培训+认证+维权”全周期体系,67所基地校提供标准化培训。截至去年底,重庆火锅师傅、巴渝建工、巫溪烤鱼工等16场培训认证中,665人通过考核,就业率超95%。“学有标准、干有规范、权益有保障,这才是品牌的底气。”曾红说。
从“单一就业”到“链式发展”:
“劳务+”升级蝶变
一套“组合拳”下来,重庆劳务品牌迎来提质升级的丰收季。
“从去年春节到现在,我们已经送了500余位‘巴渝大嫂’到北京务工,工资从6000多元到2万元不等。”重庆巴渝子弟劳务集团董事长王江亮底气十足,“巴渝大嫂”已被评为全国最受关注劳务品牌和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其带动力和影响力都与日俱增。
与首都相距1000多公里的重庆秀山,“武陵山缝纫工”牵手湖北恩施、贵州沿河等30多家机构组建品牌联盟,5万多人靠这张“名片”找到了工作,成了市特色劳务品牌和乡村振兴劳务品牌。
在合川清平镇,玻璃制作技艺衍生出庞大的玻璃产业,带动7.6万余人成为“山城玻璃工”,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数超21万人次,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圈。
……
一组数据,见证着劳务品牌的强大能量:全市劳务品牌产业链年经济效益约1700亿元,上下游全产业链从业规模达270万人,年均增速约15.3%,年人均收入是普通农民工的2.3倍。
“劳务品牌是市场拼出来的,经得住筛选,再加上政府扶持,才能成特色、有影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小风分析,未来要靠龙头企业带动,聚起上下游产业,让品牌效益更大;还要深化区域协作,让更多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持续推进劳务品牌提质工程,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结合东西部协作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培训+创业+就业”全链条模式,培育“巴渝智工”等新质生产力品牌,升级乡村振兴劳务品牌,推动传统劳务协作向“劳务+技能+品牌+创业”四轮驱动转变。(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颜安)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