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冯秋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了“全国劳动模范”的金色奖章。闪光灯下,他领奖服口袋里那枚沾着泥点的温度计,无声透露着这位新农人的本色。
7月16日,重庆热浪翻滚,他脚上的胶鞋已踩回南川区大有镇水源村的菜地。卷起裤腿,左小腿上那道20多厘米长的狰狞伤疤赫然可见,刻写着这条“泥土路”的来处——从幽深矿道到广袤田野,冯秋容用半生跋涉,只为在故乡的土地上种出一个答案。
矿上枕着字典睡 他认定有知识才有出路
冯秋容的人生起点是黑暗的矿井。少年丧母,他为养活妹妹,钻进家乡附近的小煤窑。矿洞里,疲惫与黑暗是常态,但他枕下永远压着一本翻烂的《新华字典》。
“别人倒头就睡,他缩在油灯旁认字。”工友回忆。这份在煤灰里倔强生长的求知欲,意外撬开了另一扇门——矿主看中这个“识字工”,让他改行记账。工钱涨了,活儿轻了,冯秋容第一次尝到知识的甜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潮把他卷到广东。当同乡涌入工厂流水线时,他却在街头巷尾寻觅能学手艺的地方。汕尾一家果蔬研究所招工,冯秋容一头扎进去,只因这里能学果树嫁接。
当他得知一枝嫁接好的荔枝苗轻松卖出16元,抵得上他一天工钱时,他深受震撼:“靠土地、靠技术也能挣大钱!”返乡创业的种子也在这时悄然埋下。
为了学艺,他比谁都拼命:偏远农场订单,他一扛就是两月;老板试探着托付4万多元现金让他带回,他分文不少交回。这份诚信打动了老板,将果蔬嫁接这一看家本领倾囊相授。
借无可借 他靠20万元押宝种番茄
靠这门手艺,冯秋容在广州成了家。但每次返乡,看见留守儿子杂草般的头发,心如针扎,返乡念头开始疯长。
为攒启动资金,他重返四川更深的矿井。熟悉的黑暗,不变的狠劲:无论分内分外,拼死干好。一次矿难,煤块砸中左腿,粉碎性骨折。伤未痊愈,他又拖着瘸腿下井——那道长疤,成为搏命岁月的烙印。凭着这股狠劲,他干到年薪超十万的管理岗。正当旁人羡慕时,他却揣着积蓄,头也不回扎回故乡田野。
可现实给了当头一棒。第一年种高粱,暴雨肆虐,20万投入近乎血本无归,只换回5000元。账本刺眼,亲友锥心。
他蹲在烂泥地里,倔劲再涌:“靠土地能成!”次年他改种多品种蔬菜,利用高山气候打“时间差”卖反季菜,销路渐开。
但农业投入像无底洞,很快吞噬了所有。抵押一切,借遍亲友,“借无可借”的绝境让他整夜在地里干活,“躺下也睡不着,甚至想再下井挖煤翻本。”
濒临崩溃之际,两位常年拉他菜的菜贩子伸出了手。“你这人,这技术,丢了可惜。”他们主动借出20万元,条件是菜优先低价供给。
这笔“救命钱”如同甘霖,让关键蓄水池、发电机得以建成。冯秋容孤注一掷,押宝番茄——它最适合当地土壤,潜力最大,单价最高,但风险在于,他对番茄种植几乎一窍不通。
田埂上的师生情 让他有了培养传承人的想法
有了钱,技术成了生死考验。
冯秋容硬着头皮请来江津番茄种植能手文德仁。文师傅踏入菜地直摇头:品种未嫁接,枝叶疯长不剪,病害肆虐……“全凭天意,哪能种好?”
冯秋容听得面红耳赤,钻劲却被点燃。文师傅指点哪,他就蹲在哪学。为观察番茄细微变化,他卷铺盖住进地头窝棚。这份痴心打动了文师傅,十余年师徒情就此展开。
在文师傅的传授下,冯秋容的番茄种植脱胎换骨:精选嫁接、单主枝、科学疏果、精准防控……一年后,他种出的番茄“个头大、清甜可口”,口碑传开。
板车叫卖成历史,收购商主动上门。2019年,他还清所有债务;2024年,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富起来的冯秋容,家门和心门都敞开。慕名学艺者纷至沓来,他只要求“静得下心,吃得了苦”。
大徒弟张兴伟,从重庆二手车商转型。冯秋容免其学费,垫付农资,更将3本心血种植笔记倾囊相授。徒弟冯强,辞去重庆广告工作从零学起。冯秋容手把手教,助其菜地扩至50亩,年入超50万元。对其他徒弟,他同样垫资垫物,甚至硬拉想租房的徒弟来自家住下,只为让他们“心无旁骛学手艺”。
戴上“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冯秋容更感技术是农业命脉。获奖归来,他立刻升级基地——装上了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如今,站在田埂上,他轻点手机,水肥便精准送达每株番茄根下。他种的高山番茄,销路已从重庆铺向上海,只待八月果红,冷链直发。
从矿道深处枕着字典的少年,到田野上用手机指挥水肥的全国劳模,冯秋容手中紧握的“钥匙”已从翻烂的字典变成了科技力量。而腿上的伤疤和口袋里的温度计,标记着一个矿工用半生血汗在泥土里写下的答卷。
当8月南川山头的番茄红透,它们将带着高山阳光的滋味抵达远方,讲述一片乡土如何在坚韧与智慧中重焕生机。(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记者 刘冲)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