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智创乡行”三下乡实践团用“水果发电”点亮武隆乡村儿童科学梦
“哇!柠檬真的能发电!”惊呼声划破了夏夜的宁静。
近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仙山里国际文旅生活小镇广场上,十余名孩子围坐在临时实验台前。当铜片和镁片插入柠檬果肉,导线连接上LED灯珠,微弱的白光倏然亮起。
面对孩子们“柠檬里是不是住着‘电精灵’”等疑问,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王娴琳蹲下身来,拿起浸着汁液的柠檬。“看,铜片和镁片就像两个车站,柠檬汁是特殊的‘魔法路’。”她将电荷比作奔忙的“电子小工人”,“它们在两个‘车站’间不停搬运货物,就形成了电流通路。”
实验操作环节,七岁的李铭宇遇到了麻烦。无论怎样调整金属片的位置,他的灯泡始终不亮。“红夹子是巴士终点站,黑夹子是起点站,接反方向‘小工人’就迷路啦!”实践队员刘馨颖化身“交通指挥员”,引导他把镁片深深扎进果肉。当铜片角度调整到位,微弱的光点终于亮起,男孩举着发光的柠檬冲向母亲:“妈妈快看!我的柠檬会发电!”
当实验渐入尾声,王娴琳拿出安全用电图示。“孩子们记住,生活中的电可比柠檬电强大多了。”她指着警示标志强调,“湿手不能碰插座,裸露电线要远离。”孩子们认真点头,一个扎辫子的女孩抢着说:“我回家要告诉奶奶,充电器用完必须拔掉!”
课程结束的分享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9岁的张瑞阳大声总结:“电就是电荷在流动,就像水管里的水!”更多孩子围着大学生追问:“明天还来吗?”“我们能做会发电的土豆吗?”课程结束时,王娴琳笔记本上已记满孩子们的新问题。
这支名为“智创乡行”的重庆大学实践团,自7月17日起已连续驻扎仙女山街道一周。当被问及初衷,队员刘馨颖展示着背包里的锌片、铜板和导线:“我们想用简单的科学实验,点燃更多乡村儿童的科学热情。”(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