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薄雾轻笼山峦,空气中满是草木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
盛夏时节的万州后山镇马槽村,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展:层叠的茶园吐露着嫩绿新芽,蜿蜒的道路连接着希望,村民脸上的笑意传递着满足。
从“空壳村”到“产业村”,从“脏乱差”到“宜居宜业”,从“落后村”到“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马槽村的变化令人好奇。
日前,记者来到马槽村,跟随驻村第一书记向浩的脚步,探寻华丽转身背后的“逆袭”密码。
茶园里的“绿”希望
马头寨生态茶园,晨曦为山坡披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蜿蜒的茶垄如绿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远处的青山脚下。
清晨的凉意还未散去,十几位村民已经弯腰在茶垄间忙碌,专注地清除杂草。
“离家近,走路十来分钟就到。家里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巴适得很!”村民蒋永荷抹了把额头的细汗,笑着告诉记者。
和她一样,在这里务工的大多是本村或周边的村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如今成了现实——
“家门口就业,一年稳稳当当挣个万把块。”蒋永荷的话语里满是踏实。
这片葱郁并非偶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看准了这片土地的禀赋:马槽村拥有55亩52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和305亩新茶园。经过反复琢磨,确定了“生态绿茶为基础,古树红茶为特色“的路子。
向浩说,这里的茶,讲究的就是一个“慢”字:生态养育,手工采摘,慢火焙制,“让茶留住山野的本真味道”。
光有好茶还不够。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一座崭新的茶叶加工厂在山村里落成,实现生产加工和包装销售一体化。
“生茶,一部分销售鲜叶,一部分自己做成熟茶。”向浩指着整洁的加工车间介绍,“我们的‘山后马槽’茶叶,现在能卖到广东、上海、四川、浙江等地呢!”
线下,与物流公司的合作打通了关键一环。线上,他们开通了抖音小店,准备依托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移动商务两个专业,尝试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活动。
这些年,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州中心支公司的倾力支持下,马槽村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按照“支部引领聚合力,党员带动促发展,群众参与共富裕”的思路,积极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探索出一条“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的产业振兴之路。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贵彬掰着指头介绍道:“茶产业360亩,中蜂200群,蜂糖李70亩……样样都能带动村民致富哩!”
如今,“山后马槽”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高山云雾茶、五倍子土蜂蜜……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特色农产品,名气越来越响,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向浩向记者算了笔账:“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现在能有40万元,一年能给村民提供2000多人次的务工机会!分红也搞了6次,总共30万元,算下来,人均能增收300元左右。”
关龙河畔的“连心桥”
站在新落成的关龙河连接道上,马槽村6组的陈开秀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哎呀,这下好了!桥修通了,路也直了!赶场再也不用绕大圈子。接送孙女儿上下学,心里也踏实了!”指着脚下平整的路面,陈开秀乐呵呵地说道。
关龙河在马槽村拐了个“几”字弯,陈开秀和十几户人家就住在这道弯的深处。过去,这条河是他们的“心病”——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就会淹没原有的小道。村民要么心惊胆战地踩着河床裸露的“跳跳石”过河,要么绕行几里崎岖山路,费时费力又危险。
这一切,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得知后,第一时间拨付了15万元专项帮扶资金。
怎么修?经过实地踏勘,施工团队决定避开低洼易淹的旧路,从关龙河的另一侧山体凿出一条新路。但由于山体全是坚硬的青石,施工难度不小。
“最难‘啃’的就是硬石包,挖掘机干起来都费劲。”为了这条“放心路”,向浩几乎是“钉”在施工现场,严格把控每道工序,确保万无一失。
如今,这条全长300余米、宽3米的崭新连接道终于贯通。它解决的不仅是马槽村6组村民的出行难题,更惠及天元村、铁厂村、天池村等周边村庄。
一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连心路”“幸福桥”。
“以前绕一圈,少说多耗半个多小时!现在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方便得不得了哟!”陈开秀的这笔出行账,算得大家都笑起来。
马槽村基础设施的蝶变不止于此。李贵彬告诉记者,通过“政府补贴+村民自筹+集体投入”模式,村里新建了近千米的产业便道和入户便道,扩宽了1.1公里的机耕道,6个村民小组公路的排水沟定期有人清理,文化广场上还新添了11套健身器材。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让马槽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忧心事里的“暖心策”
“晓月(化名),快考试了,心态放平,加油!相信你肯定能行!”“放心吧向书记,我晓得轻重!”……
微信对话框里,向浩与晓月的考前对话简单却温暖。驻村帮扶的日子里,帮助村里的孩子们,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是向浩心头沉甸甸的牵挂。
两年前,晓月家突遭变故,父亲丧失劳动能力,读大二的她和上初中的弟弟面临辍学危机。
向浩闻讯,立刻行动起来。联系高校申请助学金、协调学费缓缴、落实“雨露计划”补助金……一趟趟跑,一次次谈,终于让这个倔强的姑娘放下顾虑,重回校园。如今,晓月已经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同时,向浩还积极对接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为晓月弟弟争取到入学资格和助学金。
“能实实在在帮到群众,这就够了。累点,算个啥?”这是记者跟向浩交流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过去一年,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累计帮助9名学子申请到“雨露计划”补助,为3个大病家庭争取到了临时救助。同时,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一遍遍宣传医保政策,确保了全村66户脱贫户和6户监测户100%参保。
开发公益岗位、落实产业补贴、帮忙找销路卖农产品……在民生保障上,向浩和村“两委”干部一户户走访,一户户施策,一点点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如今,全村只剩下一户监测户。
走在焕然一新的村道上,听着茶园里传出的笑语,看着孩子们安心去上学……村民们无不感叹着马槽村的变化。
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逆袭”,正是实干与真情在青山绿水间孕育出的最美蜕变,映照着乡村未来更加坚实的希望。(万州时报 记者 陈敏 )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