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忠县东溪镇兴旺村,一间整洁的农舍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55岁的郭仕东坐在小凳上,双手如同最灵巧的梭子,在一堆纤细的篾条间穿梭、翻飞。若无人提醒,你很难想象,这位编织出精美结实竹器的匠人,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一级盲人。
11岁,一场疾病将他推入无边的黑暗;44年来,他用布满老茧和伤疤的双手,紧握篾刀,将命运的苦涩竹片,编织成了充满尊严与光亮的人生。
骤临的黑暗:从彩色世界到无声抗争
1981年,11岁的郭仕东人生轨迹陡然转折。当时,他刚好上小学,眼里是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田野里奔跑的伙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直到有一天,黑板上的字变得越来越模糊,像蒙上了一层擦不掉的雾。
“娃儿是不是近视了?”起初,父母并没太在意。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文化不高,只觉得孩子可能累了。然而,这层“雾”越来越浓,最终彻底吞噬了所有光线。
父母慌了,背着他到县城、跑万州,得到的却是同一个冰冷无情的诊断:因青光眼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损坏,错过最佳治疗期,永久性失明。儿子的世界一夜之间黑了,父母的天也塌了。无尽的愧疚与担忧笼罩着这个家。
“这娃儿今后怎么生活哟……”乡邻无意的叹息,像针一样扎在少年郭仕东的心上,也刺醒了他骨子里的倔强。
“我就偏不信!”退学在家的日子里,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我是盲人,但绝不是废人!绝不能成为爸爸妈妈的累赘!”
郭仕东开始摸索着做家务,剁猪草、收拾屋子,用触觉代替视觉,熟悉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父母想给他寻一条生路,可适合盲人的手艺学费高昂,家里负担不起;不花钱的,又谈何容易。
前路,似乎比眼前更黑暗。
十年磨一剑:带血的篾条与八毛钱“巨款”
转机,出现在郭仕东14岁那年。父亲从竹林砍回几根竹子,正要扛去请篾匠编背篓。父亲迈着沉重的脚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闪过:“仕东,眼睛看不见,手是好的,你来学编背篓咋样?”
就这样,郭仕东握起了沉甸甸的篾刀。第一步是“剖篾”,将粗壮的竹子劈成均匀细薄的篾条。这对手眼健全的人都极具挑战,何况盲人。
几分钟后,“啊!”一声轻呼,锋利的刀口切进了他的左手,鲜血瞬间涌出。父亲冲过来,心疼地为他包扎,劝他放弃。
“爸,我不怕疼。”郭仕东忍着钻心的痛,语气却异常坚定。他明白,这是他能抓住的为数不多的稻草。“我再慢一点,小心一点就是了。”
鲜血,成了他学艺路上最深刻的印记。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他的左手几乎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但几个月后,他竟然真的掌握了剖篾的基本功。
更难的还在后面——编织。他看不见背篓的样子,只能靠回忆和触摸来“构图”。他抱着家里的旧背篓,反复摩挲每一个转角、每一处收口,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他用手指去丈量每一根篾条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寻找那看不见的“接头”与“插口”。
半年后,他的第一只背篓诞生了。父亲连声鼓励,邻居却直言“不好看”。郭仕东心里跟明镜似的:篾条剖得粗糙,编织松紧不一。
但他没有气馁。智慧在困境中被激发,他用板凳和刀片自制了一个“匀篾器”,让篾条穿过便能厚薄一致;他又用木头刻出一个“模具”,帮助定位编织的尺寸。
编了拆,拆了编。在无数次失败与重来中,他的指尖仿佛长出了“眼睛”。当郭仕东23岁时,他编织的背篓终于被人买走,换回了八角钱。
攥着这浸透汗水和鲜血的八角钱,他激动得浑身颤抖:“我成功了!我能靠自己活下去了!”
尊严的重量:对“赞助性购买”说“不”的硬气人生
时光在篾条的翻飞中流逝。如今,郭仕东已是远近闻名的竹编能手。乡邻们夸他做的竹器“比明眼人做的还耐用好看”,都乐意扛着竹子来找他加工,或请他上门做活。
30多年来,出自他手的竹器超过5000件。他不仅靠竹编自立,还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自己做饭、种菜,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2015年,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村干部心疼他独居,建议他入住乡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点,却被他婉言谢绝。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还有双手。”这句话,郭仕东说得平静,却掷地有声。他居住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每月还能领到政府发放的各类补贴,这让他心怀感激。“我能自食其力!”
对于乡邻的帮助,他也以朴素的方回报:谁家编个简单家伙,他分文不取。乡邻们不忍心,便悄悄多留几根竹子给他,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支持着他的尊严。
这份关于尊严的坚持,甚至有些“执拗”。曾有位爱心人士,听闻他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专程前来,掏出1000元要买他一个市场价60元的背篓。
“您的心意我领了,但它就值这个价。”郭仕东执意只收60元,对方再三坚持,他几乎要“翻脸”,最后好说歹说,才勉强多收了一些。“我不能光靠救济,用双手换取的收入才光荣。”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
谈到未来,郭仕东的脸上是经历过风雨后的晴朗:“卖竹器的收入,加上政府补助,完全够我的生活了。只要我还能动,就不进集中供养点,不给政府添麻烦。”
篾条在他手中继续飞舞,那不是普通的竹条,那是他感知世界的神经,是他与命运对话的语言。郭仕东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告诉人们:即使世界失去色彩,心若向阳,指尖也能生光,照样能把人生编织得扎实而明亮。(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