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人才振兴

--

綦江:扶欢巷子米粉赵久萍 70年传承和3次创业

--

日期:2025-10-2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有多少綦江人的一天,始于一碗綦江米粉?

一四七炒臊子,二五八做米粉,三六九赶场开卖,逢十才休息。对赵久萍来说,不仅是一天,整个童年都是在米粉店这样的规律中度过的。

“遇到赶集的那天,凌晨三四点就会被呛醒。”环环相扣的忙碌,让赵久萍从小就知道,父母从事的这个行当是怎样起早贪黑地辛苦,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要接手这一切。

第1次创业:

九旬老人记忆中的味道

从西南大学毕业之后,学旅游专业的赵久萍曾在两年时间里从酒店接线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也曾独自背着简历去新加坡酒店行业闯荡。

“这么多年了,这手艺传承不容易,丢了可惜啊。”2016年,母亲的一通电话让赵久萍思索良久,最终回到了綦江,回到了自家1955年起两代传承的扶欢巷子米粉老店。

系上围裙、卷起袖子,站在那口蒸米粉的锅前,赵久萍在朦胧的水蒸气和油烟气中逐渐理出了思路。

2017年4月,扶欢巷子米粉綦江城区店开业。早上七点开工、凌晨两点收工、最长三天没合眼,忙碌的状态让赵久萍无暇顾及其他。

一天,店里迎来一位拄着拐杖、年逾九旬的老人,他进门就问:“你们是不是扶欢那家巷子米粉啊?”赵久萍忙迎上去答:“是。”老人又问:“你认识胡朝珍不?她那时候卖的那个凉粉还有没得?”

胡朝珍就是赵久萍的奶奶。米粉店从奶奶那一代开始经营,如今奶奶已去世多年,而老人所说的那款凉粉,受原材料和配方等影响,店里已未售卖。

“那是吃不到了哦!”得到这样的答案,老人既欣慰于米粉店一直坚持做手工米粉,又遗憾再吃不到记忆中的味道。

到底是怎样的味道让老人念念不忘?自己手中的这碗米粉已经走过几十年,还能不能再走几十年?这件事让赵久萍感触很深,也让她对未来的发展之路逐渐有了谋划。

第2次创业:

建立产品检测和品牌体系的决心

慢慢摸索出管理方法,生意稳定下来之后,2022年,赵久萍辗转河南、广东、云南考察。

这一路,她为有人把米线做成大产业而喝彩,也为有的制作技法失传而遗憾。她暗下决心——綦江的手工米粉,一定要传承下去。

回到綦江,赵久萍开始了自己的手工米粉标准化实验。

买设备、调火力、试湿度,她建起300多平方米的米粉工坊,不断作出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她面对的压力不仅来自试错本身,更来自与父母思想的碰撞。她知道,自己得拿出让他们放心的产品,才能让这块传承多年的招牌走下去。

“有一次米粉的品质有变化,反复排查发现是温度原因。”赵久萍记起试错的过程,那一天在泡米的环节恰好遇上天气变化、气温骤降,最终导致品质受到影响。

赵久萍没有气馁,发现了原因,立即想办法解决。

在经历不断地调整和尝试后,米粉工坊终于能够生产出让她满意的产品,其品质也得到了父母认可,这也让她更能理解到非遗技艺传承的意义。

产能提升成为供应的强大后盾。节庆期间,米粉店每天销量达到四五百斤。面对许多前来咨询加盟的人,赵久萍很清醒:“我们做的是百年老店,不是百年企业,不会盲目扩张。”

第3次创业:

带綦江米粉走出去的使命感

2025年9月13日,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也就是“渝超”拉开序幕,綦江米粉队在9月27日的比赛中精彩亮相。这个队名,让更多人知道了綦江米粉。

推动綦江米粉走出去,正是綦江米粉产业商会努力的方向。作为商会会员,赵久萍和会员们保持开放的格局,借“渝超”的契机,乘势而上。同时,建立健全从打响名片到种植加工,再到销售加盟的产业链条。

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年9月,赵久萍和志同道合的几个伙伴成立起綦江粉链食品有限公司。扶欢巷子米粉还获得了“重庆老字号”“重庆地标菜”“渝味360碗最具文化价值菜品”“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綦江老字号”等荣誉。

“区里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帮我们邀请市级创业导师、推荐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还帮助推送就业岗位,开展特色培训。”她对未来信心满满。

“不是城市成就了人,而是人让城市更有味道。”作为文龙街道“綦粉街”项目的带头企业之一,赵久萍领悟到,綦江米粉承载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文化效益,是一代代人舌尖上的乡愁。

在收到多家餐饮等企业合作邀约时,赵久萍突然意识到,多年前那个踌躇思考的自己,如今靠这碗米粉,活成了更自由、更踏实的模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而这碗米粉,煮出的是家的传承、事业的成长,还有内心的笃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