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撒“胡椒面” 靠精准产业定位吸引人才——忠县精准招商引才观察
11月2日,第三届忠商大会暨忠州人才发展大会上,忠县集中签约50个项目,总投资185.9亿元。记者观察发现,这场大会揭示了一个县城在区域竞争中的清醒选择——不做大而全的产业拼盘,而是围绕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精准发展之路。
从一根竹子到一套机制:特色产业精准锚定人才
精准发展,始于对资源的清醒认知与系统谋划。忠县的优势在特色资源,而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
忠县创新推行“一乡镇一产业一组团”人才帮扶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壁垒,组建动态人才信息库,入库专家达433名。通过“双向选择+组织调配”,为乡镇配备定制化智囊团队,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对接。
河南人张磊的经历是这一机制的生动缩影。七年前他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忠县,作为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保护中心的技术人员,借助“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赴中国林科院研修,并邀请导师团队多次深入忠县,引进勃氏甜龙竹高品质培育技术和竹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
在张磊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多个乡镇借竹兴业,推动竹产业从单纯原料供应,升级开发出全竹纤维餐具等产品,相关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品远销海外。
这套精准帮扶体系成效显著。目前,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开展指导培训53场,建立柑橘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7个,引进笋竹、柑橘新品种4个。通过“1+N”师徒帮带,忠县已柔性引进教授、博士20余名,培育高素质农民236人,新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50人,筑牢了产业人才根基。
从单一政策到系统生态:“只要凤凰来,就有梧桐树”
乡镇层面的成功,促使忠县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体系?答案是从单一政策优惠转向系统生态构建。
“我们不像中心城区那样拼资金抢人,而要靠产业生态留人。”忠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人才政策与产业布局深度绑定,聚焦“2+4”现代制造业集群,即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绿色建材四大特色产业。
深耕已有的优势产业,忠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NFC橙汁加工中心、竹笋加工企业及西南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发展平台。
制度创新同步跟进。忠县在全市率先试点“事业编企业用”机制,构建“编制引才—企业锻才—发展留才”新模式。今年已为制药工艺、光学镜头研发等岗位招聘3人,其中1名优秀药剂人才签订事业聘用合同。建立“编制蓄水池”为高层次人才预留席位,确保“只要凤凰来,就有梧桐树”。
这套“产业平台+制度创新”组合拳成效显著——2024年,忠县引进县外优秀人才723名;今年以来,来忠留忠就业创业人数完成进度位居全市第一。
从短期引才到长期蓄力:青年大使与未来布局
有了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创新机制,忠县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人才供给渠道?“校园引才大使”制度成为破题关键。
今年,复旦大学学生徐北松作为新聘“校园引才大使”回到家乡,他的任务不是简单发放政策传单,而是通过组织研学、对接校企资源,以同龄人视角讲述忠县的产业机会。这种“同辈引才”模式有效降低了信息壁垒。
为了将引才流程前移,忠县已将“校园引才大使”制度系统化、规范化。根据管理办法,大使负责宣传政策、协助招聘、组织实践和推动校企合作。引才链条更延伸到高中阶段,提前培养储备对象,实行动态跟踪,增强引才针对性。
未来布局已经展开。2025年,忠县计划出台《忠县“一乡镇一产业一组团”人才帮扶实施方案》和《忠县职业经理人引育办法》,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制度安排。同时继续探索“县企共用”公开招聘,推动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建“校园引才飞地”,为人才持续流入构建稳固通道。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