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11日电(彭博)在武陵山深处的酉水河畔,53岁的土家族汉子单一站在河湾村三层高的吊脚楼前,抚摸着光滑的木构件,眼中闪着光。这座耗时近六年建成的“正三间式”吊脚楼民宿,柱、梁、墙、门窗全靠榫卯严丝合缝,整屋找不出一根铁钉。几年前,他还是重庆一家年营业额两千多万元的家政公司董事长,如今却是这座被誉为“最美土家山寨”的乡村CEO。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抢救性实践。
河湾村保存着500多座土家族吊脚楼,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这些木石结构的建筑是土家族传承最久且有形的文化载体,其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当单一第一次走进河湾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凉:西寨40多栋、东寨6栋新建的水泥房如疮疤般矗立在吊脚楼群中,与整体格局格格不入。更让他忧心的是,走访酉水河镇寻找匠人时,发现懂全套技艺的老师傅平均年龄已在70岁左右,年轻工匠几乎无人会建造纯榫卯、无铁钉的传统吊脚楼。
“守着破木楼能当饭吃?”村民的回问深深刺痛了他。原来早在数年前,河湾村就曾修缮保护吊脚楼并发展民宿,但因缺乏运营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旅游经济停滞,村民对吊脚楼失去信心,甚至推倒祖屋改建砖房。
对此,单一做出人生重要抉择:他将经营多年的家政公司交由家人打理,只身前往河湾村,投身吊脚楼保护。他定下了目标:建造一座纯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民宿,并配套建设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通过活态展示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
从认木料、学榫卯开始,他拜老匠人为师,自己抡起斧凿。资金紧张就精打细算,人手不足就亲自扛木材、凿卯眼。寒来暑往,他手上的茧厚了,皱纹深了。
2023年,这座三层吊脚楼民宿终于落成。在其侧配套建设的悬空式吊脚楼作为餐厅及会议室,飞檐翘角,悬柱下端精雕着鱼、瓜等装饰。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初步建成——它系统地展示了吊脚楼的历史沿革、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成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吸引了众多研学团队与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人流量的增加为古老村寨注入了新活力,也直接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停车场、公共厕所、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违规钓鱼平台全面拆除,河湾村的整体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量变引发质变。2023年9月,酉水河湾景区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激增,民宿如雨后春笋。单一敏锐意识到,单打独斗、服务参差会损害长远发展。于是他联合30余家民宿成立“民宿联盟”,统一服务标准,定期开展培训,推动乡村旅游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2024年游客量再破10万,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笑容多了。
“非遗的生命力关键在人,有了年轻血液,才会有传承和发展。”单一说道。
过去,年轻人觉得老手艺没前途纷纷外出打工。如今,河湾山寨焕发的新生机正悄然改变他们的想法。在“两河书院”和博物馆里,越来越多“90后”“00后”甚至“10后”的身影出现,他们围着老匠人专注学习辨识木料、练习凿刻榫卯,系统研习营造原理。单一欣喜地发现,年轻人眼中闪烁着热情,像12岁土家族少年邹君洁这样的年轻一代,通过制作迷你吊脚楼模型展现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正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目前,单一正筹划将博物馆升级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河湾青年搭建更广阔舞台。他希望回来的年轻人不仅能找到工作,更能找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创新激情,成为守护、传播、创新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主力军。从变卖家产到村寨增收,从老师傅70岁高龄到青少年主动回归,单一用坚守与创新证明:古老技艺不仅能焕发新生,更能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的可行路径。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