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生态振兴

--

江津:塘河古镇老村落的“新生”密码

--

日期:2025-04-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近年来,江津区塘河镇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文化活态传承和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既留住乡愁,又拥抱现代生活。

政府"搭台"村民"唱戏"

石龙门庄园的修缮工程堪称一场"外科手术"。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古建筑群,拥有520多间房屋,是重庆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居院落。但历经两百余年风雨,屋顶漏雨、梁柱腐朽等问题日益严重。

"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协调。"塘河镇镇长许建明回忆道。28户居民产权交错,有人想拆旧建新,有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经过三个月的入户走访,镇政府创新推出"安居型修缮"方案:政府全额承担房屋主体修缮费用,村民只需自付10%用于厨卫改造。

施工队长王师傅带着团队像"老中医"般精心诊疗:"这根房梁要用老杉木替换,瓦片要按原样烧制,连青苔都要尽量保留。"他们甚至从周边村落收购相同年代的老建材。如今,漫步庄园,青砖黛瓦间尽是匠心:小姐楼的雕花雀替重现光彩,祠堂的"福"字照壁光洁如新。

文化“活”起来,村子“火”起来

“虎大哥,莫吃我,我给母亲送米咯……”在硐寨村的院坝会上,“荔乡”宣讲队成员戴连利正声情并茂讲述《安安送米》的故事。这个流传百年的孝道故事,就发生在塘河镇。当地通过挖掘“孝善礼义”民俗文化,组建宣讲队、举办故事会,让古村落的文化血脉持续流淌。

塘河镇宣统委员刘莲以传承民俗文化为宗旨,精选本地最具代表性的五个经典故事,编排成快板书、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民俗之乡”的独特魅力。"我们不是在保护'古董',而是在延续血脉。"

2024年举办的非遗展示暨晚熟荔枝品鉴活动,现场精彩演绎了“川主巡游”“塘河婚俗”等本土故事,吸引上万游客驻足。

过去,硐寨村通往廷重祠的公路狭窄陡峭,村民出行困难。2024年,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将道路拓宽为双车道,并安装41盏路灯。

“路修好后,游客多了,我的土特产生意也火了!”村民陈健红笑着说。

如今,村里还推行“积分制”,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宣传就能攒积分换奖品,人人争当古村“守护者”。

荔枝树下的乡村振兴

2024年,塘河镇举办荔枝品鉴节,以古村落为舞台,融合非遗展示、民俗表演,3万多名游客打卡体验,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

“我们正打造‘四大活动’和‘四基地’,让古村落成为影视拍摄、美术写生的热门地。”镇党委书记张福炼介绍。如今,荔枝产业、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村民年收入增长超10%。

在规划图上,四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美术生们聚集在半边街朝向塘河东水门码头写生,摄影爱好者追逐光影,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塘河故事"文创产品。(程雅琦、顾佳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