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生态持续向好 绿色动能澎湃
--









长江重庆段,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在这座山环水绕的超大城市,一场关乎绿水青山的生态革命正结出累累硕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重庆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清水绿岸渐成常态。曾经,长寿区桃花溪因沿岸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原因水体污染严重,如今入选了全国幸福河湖,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生态公园”;从前雾天常伴空气污染,而现在全市PM2.5浓度阶段性压减,“重庆蓝”成社交平台生态亮色。重庆市以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山、治岸为抓手,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率先实现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在长江干流上下游机制全线贯通和嘉陵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盖,建成跨省市、跨区县、跨乡镇三级横向补偿网络,让流域各地在协同护绿中共享生态红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提升城乡大美风貌,让重庆的城更宜居、乡更美丽、民生更幸福,宜居图景日益清晰。针对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重庆市开展专项治理,在大渡口区率先实施老旧居民楼公共烟道颗粒物集中治理试点等,“城市病”专项治理见成效。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建成宁静小区627个,餐饮油烟、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投诉分别下降56.2%、24.4%。同时,重庆市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共治理1314个、305万平方米,惠及82.2万群众。北碚区美丽湖、永川区姜家坪塘、忠县青龙湖等黑臭水体整治后,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过解决房前屋后的“小事”,切实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重庆的产业更绿色、转型更深入、发展更可持续,绿色动能持续增强。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印发动态更新后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差异化精准管控818个环境单元。开展产业园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豁免环评管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的行业类别数量居全国第一,审批项目环评2291个、涉及投资4851亿元。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将碳排放纳入环评、排污许可和环境信用管理。全市火电、水泥行业企业基本实现排污排碳“一证融合”。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纵深推进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指导潼南区、涪陵高新区、西彭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有序组织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控排企业履约,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345万吨、12.92亿元。
接下来,重庆市将锚定“十四五”收官目标,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标志性成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在推窗见绿、抬头赏蓝的惬意里,既能享受生态改善带来的满满获得感,也能共享绿色转型催生的发展新机遇。(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刘音 见习记者 赵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