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9.95%旅游收入从零跨越到15亿元——江津四面山禁伐40年:从斧锯山林到金山银山
--









刀斧入鞘40年,万顷林海静默见证了一场从“砍树卖钱”到“看树赚钱”的深刻变迁。
1985年,江津县委作出决定:全面停止砍伐,封山育林、发展旅游。40年光阴流转,四面山森林覆盖率从62%提升至99.95%,旅游收入从零跨越到15亿元,年接待游客从1145人次增长到259.89万人次。
8月22日,江津区召开四面山禁伐四十周年座谈会,百余名历任领导干部重回故地,共话绿色发展转型之路。
实施禁伐:森林覆盖率增至99.95%
四面山坐落于渝川黔交界处,属云贵高原大娄山北翼余脉,海拔在1000至1500米之间,景区面积2.53万公顷,其中原始森林达3533公顷,原始次生林1.8万公顷。核心区大窝铺原始森林,是地球北纬28°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
四十多年前,四面山的林木资源由“一场一所”——即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共同管理,按国家计划伐木育苗,为国家建设输出大量林产品。
数据显示,1949至1985年间,江津累计为原“江八县”供应木材52万立方米。就连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都有江津贡献的57612根建设用材。
“林区资源眼看就要枯竭,再砍下去,山就真的毁了。”市政协原副主席、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回忆,尽管多方呼吁控制采伐,但突然停伐意味着千余名工人生活无着落。最终他们下定决心:“森林,不能再砍了!”
同年,辜文兴带领二十多名干部扎进深山,徒步穿林、攀越悬崖,实地勘察后果断拍板:全面停伐,并将原有伐木工人分流为四支队伍——植树造林、修路拓道、护林巡山、多种经营。
斧锯无声,青山重生。40年来,四面山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5.6万亩,实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4万亩,林木蓄积量从60万立方米增长到202.38万立方米,水质常年稳定在Ⅰ类。更有9个植物新种、5个蛾类新种首次在这里被世界发现。
40年后,辜文兴重访故地,望着满目苍翠、感受清风拂面,不禁感慨:“山更绿了,空气也更清新了。”
转型旅游: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85年那次调研,干部们在山里偶遇了二十多名来自重钢和贵州煤矿的职工在此休养——他们白天钓鱼,夜宿林场招待所。
“能不能发展旅游?”回到县城,辜文兴特意请来两位老同志再次进山,逐一探访望乡台、土地岩、龙潭湖、洪海、珍珠湖等景点,摸清“家底”。
十余天里,他们跋山涉水,确认山中有飞龙河、茶坝河、临仙河三大水系,海拔800米以上湖泊达9处,形成罕见的高山湖泊群。尤其以“华夏第一高瀑”望乡台为代表的高山瀑布群令人惊叹——垂直百米以上瀑布3挂,80米以上11挂,50米以上37挂,不愧“千瀑之乡”美誉。
“非常漂亮,很有看头!”老同志的肯定,坚定了走旅游转型之路的决心。1986年,四面山旅游正式启动。次年,江津以考试、演讲、答辩公开选拔旅游局负责人;1988年,撤乡设镇,赋予四面山镇旅游开发和农村发展的双重使命。“我们先后修通103公里景区道路,构建‘四横四纵’路网。”
1994年,四面山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时任江津市市委书记康纲有抱回第一块“国字号”招牌;2006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跻身重庆首批市级旅游度假区,同年设立四屏镇。
经过政企合作、林场改革、管经分离等一系列探索,四面山逐步形成“管委会+林场+集团+属地镇”四方共管模式。中山、四面山、四屏三镇与四面山文旅公司协同发力,实现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
机制顺了,山更绿了,人气也更旺了。2015年,四面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康养融合:年收入从零突破至15亿元
三伏虽过,四面山依然游人如织。其中不仅是游客,还有长居于此的康养旅人。
“停伐不减收、护林能富民。”木材退出舞台,森林康养悄然打开另一扇窗。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如今四面山负氧离子浓度稳定在2.9万个/立方厘米,“依托25℃的夏季均温和优质生态,我们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
今年,中顺延年(北京)健康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3亿元,在四面山打造500亩国家级智慧康养旅居目的地,建设以颐养、颐乐、颐居为核心的高端酒店与候鸟公寓。
截至目前,四面山已引进春三里、云山小镇、中顺延年康养等22个重点工程,协议引资104亿元;打造五大特色民宿集群,引入二十余家精品民宿,推动十余家农家乐提质升级。
同时,当地深耕富硒食材,发展“四千一万”产业——千亩鱼塘、药材、蔬菜、果园、茶园和野蜂蜜,推出“一条鱼、一碗豆花、一块腊肉、一篮野菜”的“四个一”美食系列,塑造“双生宴”“全竹宴”等品牌。
“我们还把体育赛事融入山水之间。”景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面山打造了望乡台灯光秀、飞拉达攀岩、珍珠湖旱滑等五十余项休闲体验项目,形成“日夜联动、全龄适宜”的产品体系。“休闲度假选择日益丰富,正在从“‘夏季山’走向‘四季山’。”
“千米长宴”摆了20年,“七夕东方爱情节”办到第十八届,首发“1314”爱情环线……多年来,四面山累计推出330件注册商标、1091款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百余项,网络曝光超10亿次,用心传递着这片绿意的温度。
40年封斧,40年育绿。
四面山先后荣获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中国森林氧吧等12项国家级荣誉。曾经回荡在山间的伐木号子,早已变成了迎客的欢歌。游客量从1985年的1145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259.89万人次,年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2170户商家、上万村民增收——一条从“伐木经济”转向“生态经济”之路,越走越宽广。(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