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绿”到“活绿” 仙女山林场场长任秀容用三十载“点绿成金”
在武隆区的群山之间,11万亩国有仙女山林场如一块翡翠镶嵌其中。身着厚厚的迷彩服,手持镰刀……11月11日,记者见到林场场长任秀容时,她正带着工作人员一起巡护山林。“守护林子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长大成材。”任秀容说。
今年50出头的任秀容,自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仙女山的莽莽林海,30年来,她与这片林子打交道,抚育幼林、修复疏林地、更新林木成分,在她的努力下,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1.38%,蓄积量达98.9万立方米。
植绿:
林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1.38%
入冬的仙女山大草原,柳杉挺拔,树木依旧苍翠,游人们沉醉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鲜有人知的是,这片11万亩林海的安宁与秀美,背后是任秀容三十年如一日的“硬核守护”。
1993年的夏天,任秀容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第一次踏进仙女山林场。望着窗外绵延的林海,她却皱了眉,“当时的仙女山以松柏针叶林为主,单一树种让土壤酸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这样的林子并不健康。”任秀容回忆道。
作为林场引入的大学生,任秀容有技术、有热情,她带着工人们从山下运来一车车苗木,在松林间挖坑、栽植。他们一锹一锹挖开板结的土壤,遇到岩石多的地方,就用镐头一点点凿开,再填上松软的泥土,栽下去。
“刚开始,有些移栽的阔叶林总是叶子发黄。我就记录着每一批苗木的生长情况,不断调整抚育方案,渐渐地一些树木支棱了起来,我把摸索出来的好方法在林场推广,苗木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任秀容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仙女山林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1.38%,蓄积量达98.9万立方米,较“十三五”时期增长了13.2%。
护绿:
严守生态红线 为子孙留下一片绿
2011年,仙女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后又斩获了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全国十佳林场等荣誉称号。
仙女山发展起高山避暑游,上山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每年暑假,山上就有日均2万游客涌入,林区周边农家乐星罗棋布,露营、避暑的人群让森林防火成了“头等大事”。
任秀容牵头构建“人防+技防”立体防控网,争取资金完善防火基础设施,更在防火警戒期间住进管护站,蹲点防守。
“多年没休过年假,节假日守在山里才踏实。”任秀容笑着说。正是她这股“连轴转”的韧劲,让年入山游客超230万人次的仙女山林场,实现了多年“零火情”。
随着仙女山的旅游发展,一些投资商也递来了“橄榄枝”。仙女山大草原核心景区一直被视为“掘金地”,几年前,有开发商找到她,商量在景区建设萌宠乐园、搞餐饮项目。对方讲得绘声绘色,她却拿出《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斩钉截铁地说:“红线不能碰,生态优先是底线!”
这些年,她一连将许多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合规项目也得经武隆区规划部门审定,施工中不准超范围、乱砍树。
“守住这片绿,才是对子孙负责。”任秀容动情地说,在她看来,她守住的不仅是11万亩林海,更是几代人的生态福祉。
“活绿”:
自然教育蹚出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来到仙女山“树顶漫步”自然教育基地,高41米的7层塔状建筑矗立在山林之间,游客们站上塔顶,可以像鸟儿一样俯瞰仙女山的美景。
2017年,任秀容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教育的风口,争取中央投资960万元,建成重庆首个自然教育中心。
然而,和许多的公益场馆一样,中心开业后人气并不高,场馆面临着闲置的难题。2019年,任秀容主动出击,创新引入了第三方公益机构运营,在中心植入了科普、运动、康养等研学业态,想以此盘活场馆资源。
项目建设中,投资商碰上资金链断裂。正当他们急得团团转时,任秀容四处协调筹措资金,这才让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树顶漫步”的圆形长廊呈现镂空状,游客走在长廊上,仿佛置身林间。在林场的支持下,项目培训了40余名志愿者,带着青少年在这里触摸树皮的纹理,聆听鸟鸣的韵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几年,任秀容还带着团队“解锁”林海的“生物密码”,发现新物种武隆蓟,在山林中记录下蛇足石杉、红腹锦鸡等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并据此印制了《野花观察指南》《鸟类观察手册》。她引导景区开发森林徒步、自然手作等生态旅游产品,推动游客停留时长延长5小时,带动入园游客量增长7%。
“绿水青山好看,更要‘好用’。”任秀容说,如今的“守林人”早已跳出了“看山护林”的传统定位,在生态与发展的交汇点上,她还要带领林场蹚出一条“价值转化”新路。(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