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13日电(邵以南)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依山就势着力培育三大“生态宝贝”,美了山水富了民。
岸边产佳果
今年夏天,巫山脆李又是一个丰收季。14万吨巫山脆李搭乘飞机、高铁“飞”出三峡,在全国千余城市实现“今天下单,明天见李”。
有“中华名果”之称的巫山脆李,还手握“全国优质李金奖”“重庆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金字招牌,品牌价值已连续7年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巫山先后获评“中国脆李之乡”“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
谁承想,当地农民过去主要垦荒种植玉米、土豆、红薯“三大坨”作物,仅能维持生活。
巫山傍依长江,海拔适宜,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出产的李子格外脆甜,但以前农户只在房前屋后种几棵自己吃。
2014年以来,具有经济价值的脆李,受到巫山县的大力扶持。政府部门通过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大面积推广。
脆李可口,但容易裂果、保鲜期短一直是弱项。巫山县副县长彭晓蓉介绍,巫山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树冠覆膜、臭氧雾化杀菌等新技术,裂果率降低50%以上,冷藏保鲜延长至60余天。
目前,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覆盖低山、中山、高山,形成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品种和持续3个多月的销售周期。当地开发“脆李产业大脑+未来果园”,实现了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营销推广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巫山还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建成脆李加工园,研发脆李月饼、果酒、面膜等深加工产品20余种。打造“江南李花长廊”“江北千顷李庄”两个大型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吸引游客春赏花、夏摘果,实现年均综合收益5亿元以上。巫山脆李种苗繁育推广逐步覆盖三峡库区宜产区县,合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球影响力”的生态特色农业品牌。
“巫山脆李已经成了库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彭晓蓉说,截至2024年底,种植区脆李种植面积79.8万亩,产量55.6万吨;巫山脆李种植业产值50.7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77亿元。
秋冬披红妆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名为《等到满山红叶时》的电影红遍全国,让长江三峡的红叶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8年,巫山旅游业在经历“告别三峡游”后陷入历史低谷,当年仅接待游客36万人次。此后连续多年,年接待游客量不足50万人次。
破局之钥,竟“藏”在传统的秋冬旅游淡季——每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长江三峡两岸漫山的枫树、黄栌、乌桕等树种次第变红,犹如片片彩霞,与山水交相辉映,如诗如画。
能否把红叶景观变成巫山的一大旅游特色,打造巫山旅游的新产品?沿着这条思路,当地将其作为“生态宝贝”大力培育,在2007年策划举办了首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开幕当天就接待了上万名游客,一举引爆市场。当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增长近10倍,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比2006年增长8倍以上。
如今,巫山红叶已成为三峡库区最具能见度的秋冬季旅游品牌,“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叙事深入人心。当地以红叶为媒,连续举办18届红叶节,并衍生出系列活动,培育文旅、体旅、商旅、农旅融合发展新型业态。
“以前村民们都将黄栌、乌桕等红叶树砍了当柴烧。随着红叶节的举办,大家逐渐意识到保护红叶树的重要性,逐渐从砍树卖树转向看树护树。”巫山抱龙镇青石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华说,他们村依托红叶节,大部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如今,青石村有30多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最高年收入能达20万元,红叶树成了村民的“发财树”。
同时,巫山深入开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行动,投资2.3亿元,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巫山段林相改造及红叶景观建设项目,新(改)造红叶景观林5万余亩,全县红叶树品种多达200多个,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在有效涵养库区水土的同时,进一步让峡江两岸的红叶成片、成景。
山上有猕猴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诗中的巫猿就是巫山的野生猕猴。由于环境变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峡两岸已难闻“猿声”。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通过退耕还林、保护植被,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三峡地区再度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一度消失的猕猴快速繁衍生息,成为巫山又一个“生态宝贝”。
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流经巫山时形成了众多峡谷,其中要数小三峡最为出名。生活在这里的猕猴吃喝不愁。每周1000斤玉米粒,这是巫山人送给猕猴的“口粮”。投食点分布在60公里长的小三峡各处,每到一处,投食员都会吹起哨子,呼唤猴群来加餐。人与猴和谐相处,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看点。
河床下切,深槽迫岸,植被退缩,生态伤疤一度由大宁河延伸到了大昌湖——原始植被覆盖的优质生态环境,曾因挖砂采石、竭泽而渔,变得岌岌可危。
几年前,23家企业的挖沙船,被彻底赶出了大宁河。巫山县大昌镇七里村党支部书记、磨刀溪河长梁华强说,挖砂船到这里进行“岸采”,是直接从河道里面进行采挖,这样会改变河流、河床。但停止开采后,通过水流的自然冲击就能重新修复河道。
大昌镇居民卢成毅说,因为挖砂会破坏环境,再加上老百姓环保意识比较低,这里鱼的品种减少了很多,而鸟类原先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经过这些年生态保护,现在大家已经能够在这里看见更多的鱼类和鸟类了。
蓬勃的生命是最好的环境试纸。如今在巫山小三峡一带,野生猕猴数量越来越多,种群从两三百只发展到现在的3500多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场景,已在绿水青山中重现。
三大“生态宝贝”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4年,巫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6%,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加快兴起,全县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表示,今后,将更好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更好转化出“金山银山”。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