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文化振兴

沙坪坝三河村:发展文创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2-06-13 来源:重庆日报
字体:

今年端午小长假,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缙泉烧”陶瓷老板陈勇忙个不停,一边烧制陶瓷,一边给城里来的学生娃上课讲解制陶技艺。虽然累,但短短三天时间,陈勇挣了两万余元。

陈勇的生意越做越好,66岁的三河村九社村民赖家友也跟着“沾光”。老两口在“缙泉烧”务工,一年有4万元的劳务收入;房子租给陈勇,一年租金5万元;到了年底,村社文创收入分红近万元。

别看三河村现在这么热闹,但在去年以前,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三河村地处缙云山脉腹地,境内因石梁河、林家河、高桥河三条溪河汇集而得名。“山上交通不便,不通水、不通气,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去打工,只留下20多位老人。因此这里虽然邻近大学城,却显得很萧条,成了名副其实的‘灯下黑’。”回忆起三河村的过去,丰文街道农服中心主任李强介绍说。

变化始于2018年全市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得益于政府奖补资金,三河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入户道路硬化了,村子也通水通气,农房风貌得到了改造……

然而由于缺乏产业带动,村子的年轻人还是不愿回来,美丽环境并没有变成“美丽经济”,改造后的农房仍然大量闲置。

如何盘活沉睡资产,带动村民增收,成了村干部着力解决的头等大事。

“要不试试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带动村子发展?”在村支两委的一次讨论会上,有村干部这样建议。“一是2016年以来,远山有窑、萤火谷等文创企业入驻村子,有口碑。二是毗邻的大学城有10余所高校的师生,有市场。”

经过反复讨论,2019年底村支两委确定把文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年,村支两委带着村民一起到四川明月村考察学习,吸引城市资本到三河村创新创业,共同打造“艺术家村落”。

同时,三河村集体先后成立了重庆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美源专业合作社、三河村经济联合社,通过“集体经济+艺术家+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带动村民一起增收。

经过两年多的打造,三河村目前已有26家企业入驻,其中“缙泉烧”“镜蓝染”“伴山漆艺术中心”等14家企业已经开业。

走进“缙泉烧”,大门前摆放着成排的青花陶瓷,穿过小院,来到一片大的露台,露台上十多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学习制陶,一旁的农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陶瓷。

陈勇告诉记者,“缙泉烧”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分陶瓷展览室、陶瓷制作室等。目前,一期已成功开业,二期项目还在施工,预计年底建成投用。目前,“缙泉烧”开业至今有近100万元收入。

如今,在“缙泉烧”等文创企业的带动下,三河村集体收入达61.5万元,农民户均增收3600余元。三河村也先后荣获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重庆市健康村”“重庆市卫生村”“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成为沙坪坝区“中梁—歌乐—丰文”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样板村。

“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美术馆以及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让更多村民享受文创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李强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