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文化振兴

--

首期南岸城乡融合沙龙“我们的城乡生活”举办 四名“斜杠青年”分享乡居故事

--

日期:2023-09-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回归乡村生活,治愈了我的家庭。”9月8日晚7时,在南岸区举行的首期南岸城乡融合沙龙“我们的城乡生活”上,嘉宾陈媛元正和其他三位“斜杠青年”交流自己的乡居故事。

首期南岸城乡融合沙龙由南岸温铁军工作室主办,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重庆日报乡村振兴传播中心、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首期沙龙邀请了陈媛元、罗逸、聂海天、唐超共四位“斜杠青年”分享他们的“城乡”生活。

沙龙还邀请长期关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重庆都市广播主持人孙爽作为点评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理解与思考。

所谓“斜杠青年”是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例如本次沙龙嘉宾陈媛元,她的身份简介是品牌策划人、多家文旅公司董事、南岸区南山新村民,“斜杠”成了一种她喜欢的生活方式。

陈媛元以“上山造村,下乡牧娃”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孩子需要自然的成长环境,因此一家人开启城乡往返生活的故事。下乡成了治愈陈媛元家庭的“良方”。刚开始回到乡村时,陈媛元的丈夫对这个决定充满怀疑,村民也对这位“新村民”抱有怀疑,认为她并不适合农村生活。

“真诚是必杀技。”陈媛元真诚地向村民请教农业知识,并积极融入乡村生活。渐渐地,乡村生活不仅让孩子找到了快乐,也让陈媛元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刚开始还抱着怀疑态度的丈夫也融入了村庄生活。随后夫妻二人还计划通过打造“南山康复村”让乡村生活成为特需孩子最好的康复课程,带动更多人回到乡村。

罗逸以“我的山居生活”为主题,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偶然接触到市民农庄项目,并因此找到了亲近土地、亲近乡村的情怀。从城市回到乡村并不容易,罗逸曾尝试在重庆长寿开始乡村生活的探索之路,但是从事农业最终收益不足以支撑生活,最终只能返回城市。

回到城市后,罗逸先后从事过编辑、文案策划等工作。在工作中她找到了自身优势,于是再次回到乡村,在乡村开启了“写作、短视频+乡村”的生活模式。她的视频账号“小逸的山居书房”以记录乡村阅读、写作生活为主,吸引了3000多位“铁粉”一起“云”体验乡居生活。

聂海天是重庆大顺零污染村庄建设共同发起人、慈云禅茶素食文化负责人。他以自身“零污染村庄”建设经历出发,介绍了自己作为寺庙义工,追寻制作素食所用的健康蔬菜过程中,在涪陵区大顺村建设零污染生态村,带领村民种植生态蔬菜,每天来往于城乡之间,为寺庙斋堂提供蔬菜安全保障的故事。“一开始是为了提供健康的蔬菜,带动村民找到致富的产业后,有了更多的责任感。”聂海天说。

唐超以自己从“文艺青年”到“新村民”的蜕变故事出发,以自己曾经在四川省雅安市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经历,讲述了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池村进行城乡互动实践,让城乡之间更充满人情味的经历。唐超的微信名叫“村口唐眼镜儿”,他在分享中介绍,“希望自己能融入村庄,成为村口的‘桥墩’,让城乡之间产生更多互动。”

“沙龙以‘城乡生活’为主题,搭建起村民、市民等不同群体沟通的桥梁,能够打破单一圈子,促进各类人才的有效联动,同时跨越专业界限,探索返乡的多种可能方式,融合多方力量,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在点评中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