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文化振兴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陶然居与瓦屋小镇共长歌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27
字体:

第1眼TV-华龙网讯(夏国燕)四月的桥头镇陶然居瓦屋小镇,依然凉意阵阵,这里游人如织、烟火繁盛。陶然居瓦屋小镇位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瓦屋村,是桥头镇联手重庆陶然居集团打造的特色文旅融合小镇,集工、农、文、旅、餐、宿、购等于一体。

从过去冷冷清清的贫穷土家山寨,到深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瓦屋村是全国“万企兴万村”的创新实践,是乡村振兴的脉动。啰儿调越唱越嘹亮,摆手舞越跳越欢腾,瓦屋村背后还有一家企业、一位企业家的坚守。

“瓦屋村人心求变是我投资的底气”

“瓦屋是乡村的标志,初次走进瓦屋村,看到一间间闲置破败的瓦屋,我就想到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小镇。”在瓦屋小镇,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主席、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会长、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介绍。

早在2021年5月,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发布,石柱县的桥头镇位列其中,桥头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如何发展产业、探索发展方向,成为桥头镇的一道难题。2022年5月,严琦第一次来到桥头镇。

严琦回忆,最初她到桥头镇考察,看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百姓热情淳朴、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的投资意向,但最终打动她的还是这里的村民人心求变,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振兴乡村的情怀,让她有信心在这里投资兴业。

“我在桥头不仅是投项目,更是创模式,这个模式不仅是解决项目建设的难题,更要解决乡村发展的难题。”走遍桥头镇7个村后,严琦决定探索“万企兴万村”桥头新实践。

建成风情土家小寨,建成陶然半山民宿,建成数字乡村太空舱智慧酒店,建成高山土家松木腊肉加工厂……严琦雷厉风行,瓦屋小镇迅速变了模样。业态更加丰富,家门口的机会更多了,村民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在陶然居土家风情小寨、陶然半山民宿、果酒作坊等场所,不少村民成为服务员、厨师、保洁员等,获得稳定工资收入,月收入3000元以上。

如何持续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增收?陶然居在此带动发展辣椒基地3500亩、万缸豆瓣非遗基地等,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提供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农产品。

村民除种植自家承包地外,还可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获取额外劳务报酬。部分有养殖经验的村民,为小镇餐饮供应生态养殖的家禽,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

为激发内生动力,瓦屋小镇鼓励村民创业,如开设烤鱼馆、羊肉馆、鲜鱼馆,并与重庆工商联餐饮商会会员单位“一对一”结对,开展技术培训、设施支持。

目睹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光胜2022年春节返乡开起了农家乐。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欠缺,生意冷冷清清。陶然居集团主动帮助他到陶然居集团总部免费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将农家乐升级为“诸葛烤活鱼”店,生意逐渐红火。他家的年收入也从最初的不到1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余万元。烤鱼店顾客盈门,向光胜满心都是憧憬。

“这里的村民致富有道,生活有了转机,正朝着我初到瓦屋的目标在靠近。”严琦说,村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也显著增强,向心力在凝聚,这给她了她持续的动力和信心。

“瓦屋小镇是全国‘万企兴万村’的新典范”

“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中、融入重庆发展大局中,才能增添动力和活力,站上更加广阔的舞台。”严琦与石柱结缘、与瓦屋村结缘,源于“万企兴万村”的号召。

2021年,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召开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主席,严琦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领陶然居集团及重庆市餐饮商会100家会员企业,深入武陵山区的石柱县桥头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

说到“万企兴万村”,就不得不提“万企帮万村”。早在2019年,严琦和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牵头组织100家会员企业结对帮扶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探索出了“百企联百户”的经验做法,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从市级深度贫困乡中益乡到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桥头镇,变的是帮扶地点、帮扶方式,不变的是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

严琦介绍,在桥头镇,陶然居集团创新了三种模式,构建形成“政府+商会+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

他们创新“陶然居党委+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党支部+村党支部”的“会—企—村”党支部联建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是“商会+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群众”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集特色餐饮、土家民宿、数字酒店、教育培训、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工农文旅餐宿购”综合业态组团,发展辣椒基地、莼菜基地、万缸豆瓣非遗基地等,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辐射带动1600余人年均增收1.1万元。

创新“企业+村集体+群众”联农带农益农的利益联结模式,群众将闲置土地、林地、农房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储,再与企业合作,通过“固定分红+效益分红”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企业发挥市场、技术等优势,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发展产业、经营店铺,让其自主创业增收。

瓦屋小镇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第一批优秀案例,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被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推介为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万企兴万村”新样板中,瓦屋镇走出一条“企业投资兴业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子,打造了工农文旅餐宿购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我从未离开农村 也不会离开农村”

严琦回忆,从2006年以来,近20年时间里,她一直都在参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产业和工作。从曾经的新农村建设,到后来的脱贫攻坚,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自己从未离开过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

如何优化旅游接待能力、持续提升旅游吸引力,是严琦正在思索的问题。在瓦屋小镇,她也在尝试新的探索。

瓦屋小镇打造了一批太空舱住宿,为游客带来新奇的感受,成为瓦屋小镇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住宿和游玩。

乘电商的东风,瓦屋小镇打造数字乡村直播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将当地的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懂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人才活力。

瓦屋小镇作为“万企兴万村”样板,未来将走向何方,严琦的脑海里有这样几个转变,从传统农家乐转向“工农文旅餐宿购”复合业态的转变;从单一流量到延长消费链的“留量”转变;从大众到分众的转变,即针对银发群体、年轻群体等定制产品,让每个人都有消费场景和消费产品。

“陶然居集团举办什么活动,周边群众都积极参与,群众和陶然居互帮互助、携手前行,是令我特别感动的时刻。”严琦说,她没有离开农村,也不会离开农村,为了那幅处处绿水青山、处处是儿时记忆的乡村图景。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