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傍晚,城口县复兴街道茅坪社区的小广场上灯火通明。居民朱大姐正和邻居们一道排练广场舞,笑声伴着音乐在夜色中飘荡。
两年前,她曾因征地补偿问题上访。她所在的茅坪社区,作为城口县高速、高铁等重大项目规划的核心区,也曾因征地纠纷等问题引发矛盾。
搭平台:从“各说各话”到“有序协商”
改变始于社区治理思路的转变。
“李大爷对补偿方案不满意,张大姐家里为征地款闹得不可开交……”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成静回忆,多年前,城口县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启动前期,工作组面对复杂的群众诉求,一度寸步难行。
社区党支部意识到,化解矛盾不能靠“压”,而要靠“疏”。他们推动建立了“社区—网格—院落”三级联动议事机制,并配套出台了《茅坪社区征地拆迁议事规则》,旨在为居民搭建一个能够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的共治平台。
在这一机制下,社区层面聚焦项目规划等重大事项,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网格层面围绕征地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核心议题开展专项协商;院落层面则深入群众,负责政策解读和急难诉求的收集。居民议事会、征地拆迁协调会、安置分配评议会等流程得以规范,过去“各说各话”的争执,逐渐被有序的协商所取代。
平台搭建好了,规则也明确了,但真正叩开居民心门的,还需要更贴近人心的力量。
接地气:“土办法”解开“铁心结”
“我不‘占人’,才没别人补得多!”居民朱大姐曾对政策充满抵触。
改变她态度的,是一支由34名党员和10名楼栋长组成的“廉情信息员”队伍。他们用方言、拉家常等方式开展工作。
那段时间,信息员成了朱家的常客。几位年长队员带着翻旧的政策手册,用方言耐心解释:“不是为难你,政策写在这里。你看这条,你家情况按规定应该……”
他们还帮她细算政策账:能拿多少补偿,安置房在哪,日后生活有何保障。
“不少队员是本家亲戚,说话实在。”朱大姐后来坦言,“我慢慢想通了。”
这支队伍身兼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风气监督员三重职责,用“土话”传递政策,用乡情化解纠纷,也将监督延伸到一线。最终,社区顺利完成64户、395亩土地的征拆工作。
建机制:联动治理破解深层矛盾
在个体纠纷化解的基础上,茅坪社区开始构建“分级分类、预防为主”的长效治理机制。
为此,复兴街道整合了派出所、法院等多方力量,针对长期存在的复杂矛盾,社区通过全面排查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台账,由街道牵头司法所、综治办等专业力量组成专班,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例如,遇家庭内部积怨或产权纠纷,司法人员提前介入厘清法律关系,社区干部协同开展情理疏导,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
对于新生矛盾纠纷,社区则启动“快速响应+闭环处置”机制,依托网格员和廉情信息员日常巡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
“不同性质的矛盾需要不同的化解策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2025年以来,通过这套分级治理体系,已成功化解积压多年的疑难纠纷11件,高效处理新增复杂问题21件。
如今,茅坪社区先后获评“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城口县清廉示范村居”等称号。(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