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产业振兴

--

“为万州红橘拍一套高清艺术照”

--

日期:2025-02-1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这是网页上的照片,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万州红橘。” 2月14日,万州古红橘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万州区百安宾馆举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程运江第一个登台发言就给出建议,“为万州红橘拍一套高清艺术照!”

万州是我国4000年古红橘优质种质资源库,现有红橘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红橘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红橘产量的50%左右,是国内唯一集中连片的红橘产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州还有5000余株百年以上红橘古树,树龄最长的达120年,单株产量500公斤左右。

现在,“万州红橘栽培系统”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州红橘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被誉为“沿江农民的摇钱树、百里长江守护神、库区柑橘活化石、世界红橘基因库”。

当天,来自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齐集一堂,共探古红橘产业“密码”,为万州古红橘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建言献策。

“红橘是我国柑橘古老的品种之一,全国大城市已很难见到老红橘的身影 。”程运江在发言中称,万州古红橘是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柑橘良种之一,易管理、丰产性好、适应性强;色泽鲜红、果大、易剥皮、甜酸适口、食用方便,赶上了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好时代。他点赞道,“古红橘是万州的‘土特产’,是三峡的‘宝贝’。”

讲述完万州红橘的优势,程运江在PPT中放出一组万州红橘照片:有老果农肩挑背扛的画面、有摩托车转运的情形、有狭小院坝堆码的场景......

“这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万州红橘照片。”程运江话锋一转点评道,这组图片呈现出产业宣传的大路货、低端化、形象差,传递给网友的信息就是万州红橘还是老人、老理念、老做法的传统种植管理方式。他随即又晒出云南褚橙的一组宣传照片,让与会者比较万州红橘与云南褚橙的网上宣传,随即建议,“为万州红橘拍一套高清艺术照放到网上去。”

程运江坦言,红橘存在果实种子较多,成熟期较集中,不耐储藏,种植面积曾逐年下降等问题,由于全国大范围的品种更新换代,极大压缩了红橘的产业空间。但他认为,红橘的生命力在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更在于是柑橘文化的印记,特别是经过近30年的检验,留下来是精华,少有竞争对手,不会被商人炒作。

最后,程运江建议,在全国柑橘产业的大背景下看万州红橘产业、从市场需求的终端倒推万州红橘产业的特色、优势和短板,从历史兴衰中认识万州红橘产业的前世今生,在品质上、品牌、文化、宣传、技术上下功夫,用产品的高品质赢得市场竞争的硬实力。

当天,与会其他专家学者还分别围绕国内外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三峡柑橘全产业链发展及红橘突围之路,陈皮药用价值开发及利用,小陈皮大产业的历程与成功密码,古红橘产品精深加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及其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等主题,为万州古红橘高质量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 专家发言摘登

建议品种更新迭代,作为砧木资源开发利用。产前做好褐斑病防控、增施有机肥、逐年回缩矮化、无人机调运、水肥一体等技术,产中做好橙皮开发利用、引培龙头企业,产后做好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保护提升、碳汇研究。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孔文斌

建议通过“万州古红橘地理标志认证和文化故事挖掘(如“千年红橘文化”),打造“川陈皮”特色标签,增强市场辨识度;同时开发陈皮酒、陈皮酵素、陈皮茶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探索化妆品原料(如陈皮精油)等跨界应用,实现“从皮到渣”的零废弃利用。

——重庆中医药学院副教授 朱晓富

建议一是政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二是校企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产品深加工带动产业发展,以川陈皮茶饮为主攻方向,开发古红橘制作茶饮用陈皮新工艺,带动橘瓣、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撬动古红橘产业发展。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 丁廷发

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借助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掘遗产的有机价值;打造农遗良品品牌:产品分层。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化并没有过时,在今天和未来仍然大有可为。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徐旺生

产业发展从小到大,必须同时尊重协调生态和经济两个规律,根据质量价值方向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动存量优化,不断推动高质量转型升级;以同源开放,加乘、融和、融创,推动大健康方向的产品产业化,致力增量拓展。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 潘华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