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产业振兴

彭水:中药材“种”出致富新希望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8-01
字体:

近日,走进彭水郁山镇钟鼓村,远远地便瞧见村民们在地里忙着除草,三五成群,笑语欢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走近细看,正是钟鼓村产业大户梁云彪倾力发展的中药材基地——200亩黄精和400亩前胡生机盎然。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药田,梁云彪打开了话匣子。“这200亩黄精是去年种下的‘长远账’,要到2028年才能采收。”梁云彪指着长势良好的黄精苗介绍道,语气里充满期待,“别看要等几年,效益很可观!预计一亩能产2500斤,按现在的行情算,总产值能超过200万。” 今年开春,他又马不停蹄地种下了400多亩前胡,“2月25号开始种的,辛苦大半年,等到11月份就能见收成了,这茬前胡估计也能有百把万的产值。”

产业规模做大了,直接受益的就是周边的村民。梁云彪的药材基地成了家门口的“就业车间”。

“平均每天都有15个左右的村民在基地干活,除草、管护、采收,工钱100块钱一天。” 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对钟鼓村3组的王友兰来说格外珍贵。“在基地干活好,一天挣100块,离家近,屋里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王友兰笑着说,去年一年就在这挣了一万多块工资,实实在在补贴了家用。

产业发展的底气,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保障。梁云彪特别感谢驻村工作队和县农业农村委的“给力”支持。“多亏了他们!不仅派专家来地里手把手教技术,解难题,最关键的是帮忙牵线搭桥,联系了靠谱的公司。” 他拿出了一份保底收购协议,“喏,跟公司签好了,等黄精成熟了,保底价4块钱一斤收购;前胡也有保底,3块5一斤。有了这个‘定心丸’,我们搞产业心里就踏实多了,不怕卖不掉,也不怕价格不好。”

梁云彪的药材基地,正成为郁山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黄精是“厚积薄发”的长期财富,前胡是“当年见效”的稳定收益,两者搭配,长短结合,不仅盘活了土地,更激活了乡村的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实实在在鼓起了像王友兰这样普通村民的“钱袋子”,让绿水青山间的药材香,真正飘进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里。(彭水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亚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