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让文明和谐新风劲吹巴渝。
强化思想引领,把准乡风文明建设定盘星。乡风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结合农民群众思想实际,结合他们的幸福生活变化,教育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伟力,教育引导他们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组建涵盖高校学者、智库专家以及基层干部等多主体的“巴渝和美乡风”讲解团,绘制漫画读本、口袋手册以及创作短视频等“政策解读工具包”,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百日宣讲行动,打通政策传达“最后一公里”。利用乡村宣传栏、大喇叭、文化墙等宣传渠道以及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完善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针对市域、县域和村域的全方位实况调研活动,建立“市—区县—镇—村”四级调研网络,按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四大片区组建跨区域联合调研组,整理发布乡风文明建设白皮书,做到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以实地调研促进政策执行落实。
夯实战斗堡垒,打造乡风文明建设主阵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不断加大党建引领力度。要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一“关键少数”,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做到政治任务和基层业务两手抓,将乡风文明治理纳入基层党员干部考核内容,构建“市级示范培训+区县专题培训+镇街常态培训”三级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服务水平和履责能力。要推广民主村“双网覆盖”政务服务机制,建好离群众近、办事情快的线下基层服务站点,加快搭建数据共享、过程公开和监督透明的线上数字服务平台,持续实现乡村基层党建治理有效果、有温度和有热度。要团结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乡村群众、新业态群体、公益组织等多元力量,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架构,打通“市—区县—镇—村”四级资源联动渠道,引导城乡文化生产要素流动通畅。要健全联动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功能,整合党员、乡贤、村民、公益志愿者等力量,组建面向乡村社会的文化惠民服务队伍,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创新基层治理,绘就乡风文明建设新图景。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效体现。要建强建好新时代乡风文明实践阵地,不断优化乡村社会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原有的古戏台等资源,打造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要创新打造新时代乡村文化供给矩阵,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采取歌曲舞蹈、诗歌朗诵、器乐表演、绘画书法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快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要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用党建工作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落实见行见效。鼓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开展道德楷模、文明家庭的选拔评议、标杆树立和模范宣介,创新“新风文明奖励标准”,对达到要求、符合标准的新风模范予以物质奖励和宣传表扬,为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CKS03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