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

穿越“数字农场” 看“龙乡田园”奇遇记!

--

日期:2025-04-1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看,轻点手机,无人机就在农田上方穿梭施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龙乡田园的农田边,村民兴奋地展示手中操控农业设备的 App。

阳光洒在近千亩的广袤田野上,智能玻璃温室在田间熠熠生辉,里面的环境监测屏闪烁着数据光芒,自动喷灌系统正均匀地喷洒着水珠,滋润着茁壮成长的小番茄苗。

此刻,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这是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指尖上的“未来农场” :科技重构农耕新图景

在龙乡田园,一场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曾经“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地模式,如今已被高科技“改写”。

走进智慧玻璃温室,仿佛踏入未来农业的世界:环境监测屏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自动喷灌系统根据植物需求精准浇水,“植物健康监测屏”全方位守护农作物生长。在这里,“种地”不再只是依赖人工,智能化设备成为田间“主角”。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掀起了农业效率的质变浪潮。

在龙乡田园,农用无人机、耕地机等设备通过App就能轻松预约,如同点外卖一般便捷。以往农民们繁重的翻地、除草工作,如今借助机器半小时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像小番茄这样的作物,在科技的助力下,亩产值高达8000多斤;除此之外,超过3000多种功能性蔬菜品种在这里培育,其中不乏中国农科院研发的“减脂黄瓜”等专利品种。

作为全市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侣俸镇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3.4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0万吨,产值在2亿元以上。触手可及的科技未来,让这片田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业激活“共富密码”:家门口的黄金饭碗

当科技种子在田野生根发芽,如何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龙乡田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借助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龙乡田园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从智能大棚的日常管理,到农产品的采摘、加工,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我们发展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还有新型职业农民145户,在龙乡田园务工的群众,达到2000人以上,仅务工收入每年都在4000万以上。”铜梁区侣俸镇党委书记万承先说。

产业的兴旺,不仅让田野充满生机,更催生了农业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当地特色农产品凭借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功能,受到市场青睐,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减脂黄瓜”“紫彩水果椒”等特色蔬菜瓜果,在未来有望走上更多人的餐桌,为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将农业与村民的利益紧密相连,真正实现了产业惠民,让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收获满满幸福感。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采摘经济、研学经济,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将龙乡田园更好地展示在大家面前。”万承先对未来充满期待。

龙乡田园的蝶变不是孤例,而是重庆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活注脚。

破题城乡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全域样板间”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紧扣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市农业农村委系统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一是深入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0条100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二是加力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做大做靓巴渝特色名优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创建荣昌猪、三峡柑橘、脆李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产业强镇3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

在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重庆始终把握着“让农民当主角”的乡村振兴核心命题。

如今,通过深化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7%、100%、65%,和美乡村建设覆盖30%以上行政村,进一步擦亮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

与此同时,乡村各类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从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到“村歌”大赛、广场舞大赛、戏曲曲艺大赛,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巴渝老百姓不仅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

当城市经济在田野找到新赛道,当乡村价值在云端获得新定义,这种双向奔赴的城乡融合实践,不仅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有了科技注脚,更在巴山渝水间描摹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不是此消彼长的对手,而是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  陈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