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川渝三地党员教育“云端”聚力 创新联学点燃奋斗激情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7-30
字体: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姜力菘)仲夏时节,在峭壁环绕的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一场跨越川渝地理界线、凝聚三地党员力量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火热进行。近日,重庆巫山携手四川德阳绵竹、什邡以“三地同步+直播共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红色纽带”,推动1600余名基层党员“云端聚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党建动能。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是川渝党员教育协作的升级版,更标志着区域党建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深度跨越。

数字赋能:跨越千里的“同堂党课”

“现在请切换到巫山现场画面。”随着主持人指令,绵竹市主课堂的大屏幕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通过高清直播向千里之外的学员挥手致意,一场跨越空间的“云端党课”正式拉开帷幕。

依托“1+3+N”运维保障体系,三地同步举办基层党员示范培训班,设立了巫山、绵竹、什邡3个主课堂,26个分课堂,实现巫山山脉深处与成都平原腹地的实时互动。三地构建的“联合专班统筹调度、技术小组协同保障、督导员实时巡查”机制,确保信号同步无延迟、纪律要求同标准,创造了党员教育“跨域同频”的新范式。

“虽然是隔着屏幕,但思想的共鸣是相通的,这种形式很新颖,效果也很震撼。”绵竹市的麓棠镇学员代表李亚峰感慨道。数字化带来的这种“云端课堂”打破了传统地域限制,让分散在三地的基层党员不出“家门”就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资源共享:三地特色的“红色盛宴”

培训的核心亮点在于“一地授课、三地共享”的联学机制,有效整合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极大提升培训的覆盖面和效率,让“跨区域共学”从构想变为现实。

“巫山、绵竹、什邡各自推选一堂最具地方特色的精品党课,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身处不同地域的党员能够同时聆听、同步学习。”巫山县党员教育中心主任何亚军表示,既发挥了川渝两地党员教育资源优势,又促进了基层党员间的思想碰撞。

三地精心设计的差异化课程,如同拼图般拼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巫山推出的《为人民谋幸福不辛苦》党课,毛相林以“山凿一尺宽一尺”的亲身经历,诠释绝壁修路的奋斗史诗;绵竹的音乐思政课《长征组歌》,通过艺术化演绎让学员在旋律中感悟革命传承;什邡的红色诗词赏析课,则从毛泽东诗词中提炼初心密码。三地课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形成“苦干”“传承”“初心”的完整精神图谱。

这种资源整合并非简单的交换课程。巫山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荀斌指出,“我们通过课程互补,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内涵,让党员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党的精神谱系的理解。”数据显示,培训期间三地党员通过云端开展互动交流30余次,形成建设性意见50余条,真正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

长效机制: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此次联学实践是川渝党建协作的生动缩影。早在2024年,巫山与绵竹便签订党员教育联学共建协议,建立“课程互选、师资共享、成果共评”长效机制。三地不仅共享党员教育培训精品课程,还将准备联合开发《下庄精神与乡村振兴》等特色课程,将下庄“绝壁修路”的攻坚经验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方法论。

巫山学员陈小勇提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销售协作平台”建议,迅速得到三地响应。这一案例印证了协作机制的实效性:通过“云端研讨、成果转化、落地实施”的闭环管理,党员教育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数据显示,巫山已选送40名党员干部赴绵竹参加专题培训,两地联合举办的“巫山・绵竹党员教育重点培训班”已成为区域党建品牌。

“我们要把下庄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党员教育联学共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出巫山贡献。”巫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翟小满表示。下一步,三地将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基地共建等领域持续发力,计划建成覆盖川渝三地的党员教育资源共享库,并探索建立跨区域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协同发展优势。

当《长征组歌》的旋律与下庄凿路的号子在云端交织,这场跨越千里的“红色盛宴”已超越教育本身。它以数字化手段打破行政壁垒,用差异化课程激活思想共鸣,借长效机制凝聚发展共识,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提供了“川渝样本”。

正如参与培训的德阳鼎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员丁婷所言:“这样的学习不仅让我们充电赋能,更让我们在交流中找到了服务区域发展的新方向。”

这条跨越巴山蜀水的“红色纽带”,正将三地力量凝聚成推动川渝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第1眼TV-华龙网)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