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缺名气?位置偏?这个小镇靠“沉浸式农耕”,双节销售额破百万元!
没有知名景区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从县城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云阳县大阳镇这个看似“无名气”且“位置偏”的小镇,却吸引了上千游客的到来。
原因何在?答案就藏在该镇“种”出来的文旅新路子上。
“大阳镇是一个地道的农业镇,但上千年耕作史孕育的大阳贡米,作为全镇的一张金字招牌,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誉。”大阳镇负责人介绍,得益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气候和长达220天的生长期,当地产出的大米晶莹饱满、软糯弹牙,且富含竹多酚、黄酮等活性成分,“凤凰寨”贡米更是屡屡斩获大奖的精品代表。他们也在近年来开始发展“贡米+”产业链。
今年,大阳镇有1.1万亩水稻喜获丰收,除了亩均助农增收800元外,还让当地不少农户在“双节”期间尝到吃旅游饭的甜头——整个假期,大阳镇以“沉浸式农耕体验”为核心,吸引了来自市内外的1000余名游客走进田间地头,触摸农耕文明的脉搏,感受丰收的喜悦。
“国庆中秋期间,镇上不少稻田化身热闹的‘露天课堂’和‘体验工坊’,免费向游客开放,让他们沉浸式感受农耕的快乐。”大阳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活动包括“稻谷的一生”科普课堂、“收谷子、挞谷子”体验、播撒“秋种希望”、探秘“稻谷变大米”等丰富内容。
活动现场,专业讲解员手持稻穗、搭配实物展示,生动讲述水稻从春耕播种、夏日除草、秋季灌浆到成熟收割的全周期。孩子们观察稻粒纹理,成年人重温儿时田间记忆,深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游客们也放下手机,挽起衣袖,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手持镰刀收割金黄的稻穗,再用传统的打谷桶进行脱粒。沉甸甸的稻穗、“沙沙”落下的谷粒,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丰收的汗水与喜悦。
在种植体验区,大家亲手播撒油菜、小白菜、葱蒜等种子,培土、浇水一气呵成。
走进现代化的鸡鸣贡米加工厂,游客们近距离参观稻谷清理、砻谷、碾米、抛光的全流程,见证“从田间到餐桌”的蜕变……
“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很少有机会接触土地和农作物。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更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不少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和劳动实践课,让孩子们在泥土中理解了“有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
记者了解到,贯穿“双节”的这场活动,不仅为游客串联起“食、游、购”的乡村体验,也让大阳镇的村民获益良多。活动现场设置的农产品展销区,包括大阳米、大阳鸡蛋、高山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在短短8天时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乡村体验,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大阳、感知农业。”大阳镇负责人表示,“贡米+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让人与土地重新连接,在泥土与稻香中深度理解乡村、热爱乡村。未来,该镇还将持续提升大阳贡米的品质与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文化体验内容,讲好“大阳出好米、高山有好物”的乡村故事,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乡村振兴。(新重庆-重庆日报 原创 记者 刘翰书)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