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

“谁来种地”变“能人托管” 一个渝东北乡镇的“八步法”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

--

日期:2025-10-2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把柑橘地交出去,六成收益稳稳到手。”10月23日,奉节县康乐镇铁佛村古稀老人唐光学望着挂满枝头的果子,忍不住感慨。一年前,他还在为爬坡上坎施肥打药犯愁,今年把3亩脐橙托管给村里的劳务队后,土地成了“养老股”,子女也少了后顾之忧。

唐光学的转变,正是奉节县康乐镇搞“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个渝东北库区乡镇就从实际问题入手——针对山区库区“人走地荒、散户低效”的老问题,用“劳务队+点单托管”的“八步法”社会化服务打通产加销全链条,把零散农户从“候鸟式”的耕种中解放出来,让“小农户”顺利衔接“大产业”。

人员流失——

留守老人“干不动”、返乡种田“误工贵”

“康乐镇地处渝东北山区,外出务工是全镇近半数人的谋生手段,当前全镇户籍人口4.2万人,较十年前下降了20%。而在家常住人口也从1.8万人下降至1.2万人左右,加之年轻人的务农意愿越来越小,‘谁来种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康乐镇党委书记唐可人告诉记者。

“种5亩橙子,两口子从重庆请假回来,路费加误工1.75万元。”铁佛村村民马后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返奔波不仅“减收”,还常常错过最佳管护期。

2022年,为破解因小农户“散种散销”陷入的脐橙“品质难控、收益不稳”困境,康乐镇开始探索“统一物资、技术、品牌、销售,分户管理、核算,保底收益”的“四统两分一保底”模式,虽然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随着青壮年持续外流,留守老人“干不动”、返乡种田“误工贵”的矛盾愈发突出。

八步托管——

劳务队接单,土专家开方,村集体兜底

今年起,康乐镇再次创新,在“四统两分”基础上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精准破解“谁来干活、怎么干好、钱从哪来”等痛点。

前三步先建队伍,重在解决“谁来种地”:由各村(社区)副支书牵头,摸排全镇2.9万劳动力,整合1928名在家待业人员中的857人,组建18支乡村振兴劳务队;同步推行“点单式”托管服务,明确脐橙2355元/亩、脆李2780元/亩的全托管指导价,半托管环节按人力成本定价,在外农户可委托授权。目前全镇已签托管协议280份,覆盖果园3500亩。

中间三步强化支撑,重在解决“怎么种地”:康乐镇建立38人“土专家”库,每村至少配备2名技术顾问;同时推进“一村一品一企一主播”行动,培育“蛋夫人”“夔福醇”等特色品牌,巴昌农业成为渝东北最大蛋鸡企业,梗植农业入围市级龙头企业拟认定名单;电商赋能下,3名“10万+”关注量的网红带动130户农户销售农特产品3800万元。

最后两步筑牢保障,确保“政策落地”:该镇在铁佛村、木耳村等4个产业基础好的村打造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并建立村集体与劳务队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

创新的效果立竿见影:长沙村村村民郑达平托管5亩脐橙后,年省成本8000元,果品产量提升15%;明前茶采摘季,劳务队3500人次助力茶企采收6800斤茶叶,化解季节性用工荒;河水村劳务队通过承接果园管护、道路清障等项目,带动34名劳务队员人均增收8000元;此外,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利用联结收益,稳步发展脐橙、脆李、白茶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200亩,创造就业岗位294个,群众分红收益达48万元。

多方共赢——

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产业质效齐升

社会化服务让多方尝到甜头:农户节本增收,村集体提取2%至5%管理费,夯实了集体经济;产业质效同步提升,2025年脐橙产量5.2万吨、产值3.64亿元,白茶、脆李、肉兔等特色产业全面起势。

更关键的是,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队伍正在壮大。截至目前,康乐镇的镇劳务队吸纳闲散劳动力857人,人均年增收9800元;参与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以上。

“比起简单流转,托管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铁佛村占彬劳务公司负责人占彬说,细化实施的“八个步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开展给出了详细解法,可操作性很强。该劳务公司目前已经稳定为辖区30多家农户提供全托管服务,并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了周边区县,年营收达175万元。

唐可人表示,将继续按照“党建引领、市场运作、农户受益”的逻辑,探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颜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