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

当村医,他常年为村民垫付药费 当党支部书记,他让居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一位乡村医生的初心接力

--

日期:2025-10-2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清晨,潼南区寿桥镇碉楼社区,陈恒刚的卫生室门可罗雀。曾经在这里接诊的“名医”陈恒刚,如今成了党支部书记。

从医24年,他抽屉里存放了金额数万元的药费欠条;当党支部书记17年,他带领乡亲硬化道路、发展产业,让居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两种身份,一场跨越多年的选择,陈恒刚用行动诠释:治病救人是医者仁心,拔掉穷根也是“药方”。

“守护生命健康,比挣钱重要”

1981年,16岁的陈恒刚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接受党组织培养当村干部,还是跟随姨父学医。“我不当村干部,”少年时的他心直口快,“行医挣钱些!”

3年后,他拿到乡村医生证书,先后在3个站点行医,口碑越来越好。陈恒刚回忆:“大家都很热情,不是端荷包蛋,就是给我介绍对象。”行医20余年,他最高月入3000余元,而2007年时村干部月薪仅170元。

但真正让他对“行医”二字有更深理解的,不是收入,而是责任。村民向绍轩高血压脑出血,经他中医调理后重新站起来,活到80多岁;余淑琼的丈夫凌晨两点肺气肿发作,他摸黑赶两公里山路救治;邹先诊老人弥留之际,他守到最后一刻……

“人家是把生命交给你了。”陈恒刚说,“姨父当年教我,不管技术如何,首先要有医德。”行医越久,他越明白:守护生命健康,比挣钱重要得多。

“穷根不治病难医”

在碉楼社区卫生室,陈恒刚拉开抽屉,取出一本泛黄的账本,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欠账记录。“粗略算算,还有好几万没收回,”他苦笑,“很多账到病人去世都没结清。”

“都是熟人,总不能先收钱再看病吧?”这句话,他说得云淡风轻,却道出乡村医生的无奈与仁心。

2007年底,碉楼社区还是碉楼村,57岁的老支书谭福昌找到他。“我晓得你有个账本,”老支书开门见山,“知道为啥这么多人欠钱吗?”

“穷呗。”

“穷也是病,得治啊。”老支书感叹:“你年轻,有文化,对全村知根知底,我希望你能接下担子,治治村里的穷根。”

这句话,让陈恒刚白天坐不住,夜里睡不着。行医24年,他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全村哪家穷、哪家富,哪块田漏水、哪块地积雨,谁得什么病、家人在哪打工……

亲友劝他:“40多岁的人了,当村干部工资少,还得罪人!”那时,他行医月入好几千元,村干部月薪仅一两百元。但最终,他选择了“出山”。“当时,村民太穷,穷根不治病难医,”他说,“这次,我不能错过。”

“社区发展、群众健康都要抓”

上任后,陈恒刚的卫生室渐渐冷清了,他说:“我可以少挣钱,但大家要富起来。”

第一把火,他从老本行烧起——争取到100口深水井项目,让村民喝上安全水。接着是修路,在他带领下,到2018年,全村硬化16公里水泥路。村里还实施了土地整治,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寿桥镇有养殖小龙虾的传统,但群众积极性不高。陈恒刚卷起裤腿,先搞5亩试验田。成功盈利后,村民纷纷跟进,带动200余户养殖700余亩,年产值达数百万元。2019年,他趁热打铁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小龙虾和稻虾米102亩、枳壳间作黄精70亩,吸收52户村民入股。

截至目前,碉楼社区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7.1万元,去年分红6.7万余元。钱包鼓起来的村民,陆续偿还了欠陈恒刚的医药费。

“尽管身份变了,我依然是大家的家庭医生,”陈恒刚说,“社区发展、群众健康,我两手都要抓。”陈恒刚用17年时光,完成了一场从“治病”到“治穷”的初心接力。(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