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的空气里满是清甜。龙溪河畔的梯田顺着丘陵起伏,金黄的晚柚挂满枝头,树下套种的榨菜泛着油绿,微风拂过,沁人心脾。
68岁的刘德宏蹲在柚林间,粗糙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饱满的柚果,皱纹里漾着笑意:“谁能想到,以前这‘馒头山’上全是碎田块,如今竟成了‘聚宝盆’。”
这样的蜕变,要从4年前那场土地整治说起。长久村3800余亩土地散落在丘陵沟壑间,地块零碎得像“豆腐块”,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近百米,别说大型农机,就连耕牛都难顺畅通行。全村2800多人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村务农的不足500人,大片土地渐渐闲置,杂草长得比人还高,长久村也成了有名的“空壳村”。
2020年盛夏,村两委提出土地整治方案,想把碎田块整合起来搞规模化种植。消息一出,院坝里立刻炸开了锅。“田边土角动不得,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业!”“整合后种什么?赔了怎么办?”质疑声此起彼伏。
村支书刘本晏带着村干部,每天天不亮就揣着计算器上门,坐在村民家的门槛上算“明白账”:“碎田种玉米,亩产最多几百斤,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土地流转给集体,每年每亩能拿固定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里外里都划算。”
连续一周,村干部们磨破了嘴皮,走遍了全村5个村民小组。当736户村民全部在自愿流转协议上签字时,刘本晏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
当年11月,10余台大型机械开了进来,轰鸣声打破了小山村的沉寂。陡坡被削成缓坡,田埂被推平,“四荒地”铺上肥厚的耕作层。3个月后,4600余亩规整的梯田绵延山间。消息传开,13位业主慕名而来,垫江晚柚的幼苗齐刷刷扎下根,闲置的山坡终于焕发生机。
“我家3亩地流转了,现在在柚园务工,浇水、施肥、摘果,一年能挣1万多,比以前自己种地强十倍。”刘德宏站起身,指着不远处正在给榨菜施肥的村民说,“你看,柚树下还能套种庄稼,一亩地能收两份钱。”在长久村晚柚示范园,“主粮作物+晚柚”的套种模式让土地实现了“一季变两季”,大豆、高粱、榨菜在林间轮番生长,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又拓宽了增收渠道。
村民李隆梅曾饱受“单打独斗”的苦:“以前种蔬菜,愁卖不说,价格还被商贩压得低。”2021年,村集体成立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构建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体系,从种苗采购、技术指导到品牌销售全程统筹,把分散的小农户拧成了“发展共同体”。
“合作社统一给我们发种苗,农技员上门教技术,收了之后还帮着卖,不用自己操心。”李隆梅算起收入,眼里闪着光,“去年我家种的300斤榨菜,合作社帮着卖比自己去镇上多挣了80块,现在地里种的、手里挣的、年底分的,三笔钱都稳当。”
4年间,村集体通过“六型增收”获得稳定收益,按“1234”比例分配给村民与集体发展,3050名村民累计分红18万元,亩产值连续超5000元。更让村民们欣喜的是“三金模式”带来的改变:土地流转有租金,就地务工有薪金,年底分红有股金,大家从土地的“所有者”变成了产业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与此同时,为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村里推行“联心、联手、联脑”的“三联法”:8个党员先锋岗常年收集民计民策,党员带头跑市场拓销路,还手把手教村民做电商。
“以前哪懂什么直播带货?”村民王大贵拿起手机,熟练地对着镜头展示刚采摘的晚柚,镜头里的他自信从容。“党员小吴教我们开网店、做直播,怎么选角度、怎么介绍产品,一步步带着我们干。”王大贵说,去年村里线上就卖了100多万元的农特产品,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希望,纷纷返乡创业,曾经冷清的村落又变得热闹起来。
从碎田连片到产业成链,从口袋空空到笑脸盈盈,长久村用4年时间,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的引领下,小山村变了样。长龙镇镇长黄义伦说:“长久村的变化,是土地盘活出来的,更是村民齐心干出来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延伸产业链,让小山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