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一只“飞”向全球的卤鹅:重庆荣昌如何把“泼天流量”炖成“世界香”?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15
字体:

破圈:一场笨拙的全球美食对话

3月末的成都春熙路,48岁的重庆荣昌汉子林江攥着刚出锅的卤鹅,在人群中追着全球顶流网红“甲亢哥”狂奔。他穿着鲜亮的红底黄牡丹的大花布棉袄,操着带重庆口音的英语大喊:“Rongchang braised goose!”油亮的琥珀色卤汁顺着纸包边缘滴落上衣,在牡丹花瓣上洇开,像极了老卤锅里翻涌的油花,红底布料与阳光、卤汁的光泽交叠,在人潮中划出一道充满烟火气的光影。

这个略显笨拙的瞬间,经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全球直播,单条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1.2亿次,相关话题#RongchangGoose总浏览量超5亿次,让“荣昌卤鹅”的香气顺着网线飘向32个国家。镜头里,林江袖口的油渍、布料的褶皱,连同那句带着乡音的英语,共同构成了最真实的“中国味道”注脚——那是藏在民间的热忱,是带着妈妈手作温度的文化告白。

没人料到,这场持续10天、跨越五城(成都、重庆、香港、深圳、长沙)的“笨拙投喂”会成为现象级事件。从解放碑的人潮到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林江带着卤鹅五次出现在甲亢哥的镜头里。当甲亢哥咬下第一口时竖起大拇指,当他在直播中反复念叨“UNC(Uncle)”,荣昌卤鹅的香气不仅征服了国际胃,更让“荣昌江哥”的抖音粉丝从16.8万飙升至37.5万。更实在的变化发生在荣昌本地:小蒋卤鹅的线上订单翻了三番,黄二姐卤鹅作为老字号代表之一,老卤锅每天多卤300只鹅,顺丰快递点专门为卤鹅开设了“锁鲜专线”。全区原有的卤鹅企业+新开店铺的销售,同比增长500%,仅鹅嫂食品公司就增长300%。

接招: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

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荣昌没有停留在“网红打卡”的浅层狂欢。4月11日,区委书记高洪波在新闻发布会上端出“三板斧”,将这场民间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深层动能:

用活动编织“体验网”。荣昌将每年6月18日所在周定为“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五一”期间推出“卤鹅非遗美食消费季”,既有“鹅王拍卖”“传承人技能大赛”等文化大戏,也有林江在高速服务区现场“派鹅”的烟火气场景。更巧妙的是,卤鹅被嵌入马拉松、龙舟赛、年猪节等全年200余场活动——游客可以咬着卤鹅看龙舟竞渡,拎着卤鹅体验织夏布、做陶器的非遗工艺,甚至在安陶小镇亲手捏制卤鹅造型的陶器,在夏布工坊定制印着鹅纹的手帕。曾经单一的“吃鹅”,变成了“尝美食、玩非遗、品文化”的立体体验,让游客在味蕾与指尖的触碰中,记住这座城市的温度。

用产业筑牢“护城河”。政府出台《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瞄准2026年10亿元产值目标,构建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上游建设200万只白鹅养殖基地,配套6万亩花椒、八角等卤料种植园,确保“鹅源纯净、卤料地道”;中游投资3亿元建设智能化中央厨房,引入真空锁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30天,破解“现卤难储运”的痛点;下游搭建“直播+电商”矩阵,鼓励企业主、养殖户、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小蒋卤鹅的老板每天在镜头前演示“三刀剁鹅法”,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0万元;黄二姐卤鹅的经营者对着镜头讲述老卤故事,揭秘“每天补料不超过30%”的传承秘诀,让百年技艺成为看得见的“带货软实力”。

用IP打开“世界窗”。荣昌区正以“文化符号+国际传播”双轮驱动推进卤鹅品牌全球化。4月11日,区政府宣布启动“荣昌卤鹅全球文化符号征集”,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符合非遗特质、兼具潮流感的视觉形象,优胜方案将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及海外推广。作为市级非遗美食,荣昌卤鹅同步启动多语种传播计划:已与海外视频平台合作制作英语、日语、韩语版纪录片,聚焦“荣昌白鹅养殖”“百年老卤技艺”等核心工艺,首支3分钟英语宣传片预计5月上线。“我们要让世界看见非遗美食的匠心传承,让荣昌卤鹅从‘舌尖上的非遗’变成‘屏幕里的文化符号’。”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将依托“中国西部预制菜产业园”,推动卤鹅与夏布、陶器等非遗元素结合,打造“品鉴+体验+文创”的国际消费场景。

同时,荣昌卤鹅借“一带一路”探索出海,3家企业已与北美、东南亚华人餐饮协会对接,就真空锁鲜产品进入华人社区商超开展可行性调研。区商务委称,相关企业正推进出口资质认证,计划年内完成美国FDA、欧盟食品标准合规改造。技术上,真空锁鲜保质期已从7天延长至30天,研发团队攻关“风味锁留”技术;文化赋能方面,“卤鹅侠”IP定制包装样品送海外测试,非遗元素设计获部分华人超市认可。纽约唐人街货架、悉尼直播中的“三刀剁鹅法”等文化触点,正为这道百年非遗美食的全球化征程埋下伏笔。

破局:当地方特产长出文化翅膀

这场“鹅的逆袭”,暗藏县域经济破圈的关键逻辑。林江的走红并非偶然——这位早年从事建筑行业的创业者,2023年加入政府“乡土网红培育计划”,通过系统培训掌握了短视频运营技巧。而政府的“精准接招”更显治理智慧:当他自费追随网红“甲亢哥”五城推广卤鹅时,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授予其“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荣昌美食全球推荐大使”“荣昌文旅全球推荐大使”等5个称号,报销五个城市行程的所有费用,并奖励其10万元。这种“政府赋能+民间发力”的协同模式,将个体的自发行为升级为有组织的文化传播行动,让突发流量迅速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价值。

更深层的底气来自对“地方特色”的深度挖掘。荣昌卤鹅不是突然爆火的“网红单品”,而是有着300年历史的非遗美食,其原料荣昌白鹅是国家级保护品种,卤料配方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产业升级,不过是给传统技艺装上现代化的翅膀:当游客在折扇作坊定制卤鹅主题的竹骨扇,在安陶小镇的窑火前见证“卤鹅陶盘”的诞生,当卤鹅与陶器、夏布、折扇形成“非遗矩阵”,地方特产便有了超越味觉的文化附加值。数据显示,4月以来,荣昌非遗体验游订单增长120%,游客人均消费从500元提升至1200元,“吃卤鹅、购非遗、住民宿”成为新的消费公式。

短评:流量时代,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荣昌的实践,为城市破圈写下三重启示:

真诚是最动人的“流量密码”。林江的大花布棉袄、蹩脚英语,比精致的宣传片更有感染力;政府让“素人”站C位、主动“蹭热度”的姿态,消解了官民之间的距离感。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成为穿透屏幕的“必杀技”——当“甲亢哥”在直播间举起卤鹅大快朵颐,当林江在镜头前擦汗说“这是妈妈教我的味道”,跨文化的情感共鸣自然发生。

产业是最稳固的“流量底盘”。从养殖基地到中央厨房,从线下门店到电商直播,荣昌用全产业链布局回答了“流量过后怎么办”的灵魂之问。当地方特产不再依赖单一曝光,而是形成“生产-加工-体验-传播”的价值闭环,流量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量。数据印证着这种转变:4月以来,荣昌卤鹅线上订单增长105%,但更重要的是,20余家配套企业签约入驻卤鹅产业园,3条冷链物流专线即将开通,这些“看不见的基建”,才是接住“泼天流量”的真正底气。

生态是最持久的“流量续航”。当快递小哥熟练打包卤鹅时会多说一句“尝尝我们的非遗”,当民宿老板在客房放上卤鹅主题的夏布书签,当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演示折扇绘制时不忘推荐卤鹅,每个普通人都成了“城市代言人”。这种“全民参与”的生态,让游客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真空包装的卤鹅,还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就像那锅传承百年的老卤,不断注入新料,却始终保持着醇厚的底色。

当濑溪河畔的卤香再次飘起,荣昌正在用行动证明:接住“泼天流量”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一座城市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对产业升级的决心,以及对每一个“民间代言人”的珍视。这只“飞向世界”的卤鹅,终将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破圈的生动注脚——它用味道搭建桥梁,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每一座小城,都藏着值得被分享的热爱与匠心。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