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加快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含绿量”“含金量”,我市将实施绿色产业、绿色生产、绿色产地、绿色产品、绿色引领五大行动。
近日,走进万州区龙沙镇周坝果园,一根根管道遍布林间:这些管道一头连着柑橘基地,一头连着养猪场。从管道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柑橘基地就成了果树的养料。
过去,龙沙镇因规模养殖户多,导致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居住环境臭烘烘的,也污染了河流,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2023年,该镇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经过专家调研论证后,决定选择部分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当地养殖大户何艳所在的养殖场作为首批试点,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柑橘种植基地,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由于离养殖场近,陈炜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第一个“喝上”了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他算了笔账,过去一亩果园需增施600多元的化肥农药,现在用上沼液后,每亩果园节300多元成本,还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问题,土壤更“健康”了。如今,果子的口感和品相有了明显提升,果子每斤的均价提高0.5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只是我市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禁”“减”“治”三个关键词,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在“禁”上,我市坚持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走深走实,确保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安全;
在“减”上,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等模式,确保农产品量质价优;
在“治”上,狠抓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等,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
“经过一系列措施,农业绿色发展本底进一步夯实,但短板问题仍不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成本较高,有机肥投入成本较化肥高两倍左右等。
为提升乡村产业“含绿量”“含金量”,我市将实施绿色产业、绿色生产、绿色产地、绿色产品、绿色引领五大行动。
绿色产业行动方面,围绕“3+6+X”乡村特色产业,将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绿色产业。
绿色生产行动方面,将继续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等模式,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增产又减污”。
绿色产地行动方面,将加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力度,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以上。
绿色产品行动方面,将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确保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稳定在3000个以上。
绿色引领行动方面,将挖掘一批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通过以点带面、上下联动推动全市农业绿色发展。(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