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政策文件 > 市级部门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创业创新“十四五”方案的通知

--

日期:2022-01-20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委,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直属有关单位,机关相关处室:

现将《重庆市农村创业创新“十四五”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31日  

重庆市农村创业创新“十四五”方案(2021-2025年)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录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

二、重点举措

(一)培育农业农村新经济

1.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

2.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

3.积极拓展农村生活性服务

4.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5.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二)培育创业创新人才

1.不断壮大创业创新队伍

2.积极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

3.积极组建创业创新导师队伍

(三)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1.打造创业创新园区

2.建设孵化实训基地

3.搭建网上创业平台

4.创建典型区县和乡镇

三、配套政策

(一)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1.拓宽培训培养对象

2.创新培训培养方式

3.提升培训培养质量

(二)优化创业创新服务

1.完善服务体系

2.丰富服务内容

3.拓宽服务渠道

(三)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1.强化用地支持

2.强化要素支持

3.加大财政支持

4.完善金融支持

5.优化营商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优化监测评估

(三)抓好示范带动

(四)强化宣传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创业创新为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创业创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是围绕农业农村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延伸,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农村创业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联结城市与乡村、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重要渠道,是动员全社会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承接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面向“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征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新格局,特制定重庆市“十四五”期间农村创业创新方案,以推动我市农村创业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和就业优先方针,推进要素集聚、政策集成、服务集合,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农村高品质生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创业创新工作,要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优化配置现代产业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入乡创业人员和发掘在乡创业能人,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组建导师队伍,不断提升创业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新建一批以培育乡村创业主体为目标,为创业实体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的创业载体。力争到“十四五”末,创建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导师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壮大全市农村创业创新主体队伍,开创农村创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到2035年,重庆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实现更大突破,迈上更高台阶,农村创业创新主体更加壮大、平台更加健全、业态更加丰富、支持政策更加完善、工作成效更加凸显,在全国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表1 “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创业创新创建工作目标

序号

目标内容

市级

国家级

指标属性

2020年基数

“十四五”期末数

2020年基数

“十四五”期末数

1

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个)

30

≥100

24

≥80

预期性

2

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区县(个)

0

≥10

8

10

预期性

3

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名)

31

≥200

12

≥30

预期性



2020年基数

“十四五”期末数


4

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双创园”(个)

/

≥40

预期性

5

全市农村创业创新导师(名)

/

≥200

预期性

6

全市农村创业创新主体(个)

46000

≥60000

预期性

(三)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动产业,依托现有各类园区、产业集群和当地物流节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行包容性、共享式发展,吸纳返乡入乡留乡人员创业,带动更多就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农民围绕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创业创新,明确创业创新方向,突出产业产品特色,增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坚持主体地位、富民兴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创业创新主体的内在活力,增强主体带动能力,在创业创新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带动中体现社会价值。加快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实现富裕农民、繁荣乡村。

二、重点举措

(一)培育农业农村新经济

产业是创业创新的基础,紧紧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优化配置现代产业要素,引入智创、文创、农创,分化、嫁接、重构新型生产组织形态、新型服务组织形态,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1.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

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发展方向,聚焦农业两头、生产两端,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通过一产带二产、二产促三产,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现代农业服务、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互通性,形成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2.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

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为农业提供中间投入,为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提供途径,加快推进现代要素与乡村产业渗透重组,围绕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规模种养、采摘分拣、物流保鲜、加工流通、生产服务等环节开展创业创新,以大代小、以强带弱、以产业龙头带动产业,打造从低端到高端梯次发展的现代农业链条。

3.积极拓展农村生活性服务

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4.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和“一区两群”乡村旅游的鲜明特色,将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与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现代农业等紧密结合,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牧、渔、教育、文化、康养与旅游业的广度融合,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

5.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积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实现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商贸、供销、电商互联互通。

专栏1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原农村一二三产业基础上,借助信息等新技术,分化、嫁接、重构的新生产组织形态或服务组织形态。新产业新业态是原产业链的延长,也是原价值链的扩量;是原产业的分化、再造与放大,更是原产业组织的创新与升华;是已有产业的藕合关联,还是新技术新场景的组合。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

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休闲农场、乡村公园、乡村营地、乡村博物馆、市民农园、农业教育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场等。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等。

农村产业融合:顺向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央厨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横向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深度融合;逆向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外向融合,发展特色小城镇、美丽休闲乡村和特色产业园,实现产镇、产村、产园融合。

(二)培育创业创新人才

人才振兴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鼓励入乡创业人员和发掘在乡创业能人,不断壮大农村创业创新队伍,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组建导师队伍,不断提升创业创新人才素质能力。

1.不断壮大创业创新队伍

吸引返乡创业创新。建立本地外出人员联络机制,以乡情亲情吸引一批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技能人才等回乡创业创新。遴选一批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经营头脑和创业激情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引导入乡创业创新。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营商环境,引导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带动更多农民学技术、闯市场、创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层次水平。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离岗到乡村开展创业创新。

鼓励在乡创业创新。挖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留乡创业。支持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国家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重庆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十四五”末,我市农村创业创新队伍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各区县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2.积极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

完善培育机制。按照“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要求,完善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遴选机制,每年遴选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创业创新经验可复制推广的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制定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工作方案,完善培训资源网络,丰富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

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认定和支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按规定给予相应支持,并纳入区县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奖励等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增加优质教育、住房等供给。

“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遴选推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5人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0人以上。

3.积极组建创业创新导师队伍

建立导师专家库。建立全市农村创业创新导师库,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优秀人才组建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公共导师、资源导师等队伍,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农村企业家,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务。

创新辅导方式。建立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根据农村创业导师和农村创业人员实际,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组建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项目评审、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活动,延伸服务链条。

(三)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的思路,引导地方建设一批以培育乡村创业主体为目标,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和服务集中,为创业实体提供生产、管理经营所需场地,并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服务、项目申报、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的创业载体。在产业发展资金使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

1.打造创业创新园区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按照非农配套用地不低于10%的标准,合理配建标准化厂房、孵化设施、众创空间、培训平台、交通物流仓储设施及其他办公场地、生活场所和辅助设施等,建设“园中园”式农村产业创新园、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创业创新格局。打造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业创新成长快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15个以上,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80个以上,其中,主城都市区每个区新增2-3个,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每个区县新增1-2个。

专栏2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建设“4个一批”

引导各区县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业创新成长快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业创新园。

新建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项目,新建一批特色突出、设施齐全的返乡入乡创业园。

提升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现有农民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农村创业创新园、返乡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园,改造水电环保、光纤宽带、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集成培训、见习、实习、实训、咨询、孵化等功能,扩充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科技研发、金融保险等服务,融合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增强返乡入乡创业园服务功能。

拓展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工业园、电商园、物流园、休闲旅游园等,配置现代产业要素,嫁接成熟生产技术,匹配优秀管理人才,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开发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

整合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知名村镇、重点农民合作社等,挖掘现有设施潜力,配齐办公场所、科研仪器、创意开发工具、公共软件等,配套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专家指导、技术对接、实训演练、事务代理等服务,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集中提供公共服务支持返乡入乡创业。

2.建设孵化实训基地

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 “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链条的孵化实训基地。面向创业创新人员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创业实操、项目路演、销售对接、见习实习等服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全市新增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15个以上,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50个以上,其中,主城都市区(“一区”)每个区新增1-2个,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两群”)每个区县新增不少于1个。

3.搭建网上创业平台

整合农业农村网络平台资源,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依托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平台,支持农村创业创新人员依托平台网络发展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商、平台电商、信息服务商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为农村创业创新开辟新途径。

4.创建典型区县和乡镇

鼓励区县以创业创新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网上创业平台等作为平台和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双创工作,吸引返创人员进园区、入基地,实现抱团融合发展。鼓励区县强化创新引领,加强政策创设,优化营商环境,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遴选政策环境良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区县和乡镇,树立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力争到“十四五”末,创建典型区县10个、典型乡镇30个。各区县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确定农村创业创新工作方向,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创业模式,培育示范村镇。

三、配套政策

(一)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建立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数据库,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将带头人纳入创业培训重点对象,支持有培训意愿人员参加创业创新培训。

1.拓宽培训培养对象

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头示范作用的创业创新人员,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涉农创业者,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积极开展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计划,依托技能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针对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2.创新培训培养方式

多渠道创新方式开展培训培养,从单一的培训培养形式到多样化的培训培养形式,可以借助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利用门户网站、远程视频、云互动平台、微课堂、融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创新开设产品研发、工艺改造、新型业态、5G技术、区块链等前沿课程。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大型农业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

3.提升培训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公共+市场”方式,积极探索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鼓励区县开发一批特色工种和示范性培训课程。大力推行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开设创业经验研讨课。实施培训培养下乡“直通车”、农民夜校、远程培训、网络培训,开发“培训包”,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城乡共享,提高培训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便捷度。开展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

(二)优化创业创新服务

1.完善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创业创新的“四库—联盟—学院—中心—赛事—体系—指南”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创业创新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公共导师、资源导师库;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打造川渝联盟农村创业创新联盟;联动相关资源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商学院;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打造重庆农村创业创新大数据中心;打造农村创业创新品牌赛事;完善重庆农村创业创新评估管理体系;编订发布重庆农村创业创新指南,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健康有序开展。

2.丰富服务内容

依托人力资源开发、创业辅导等创业创新服务机构,为农村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初创扶持、政策咨询、技能实训、项目评估、创业孵化、工商注册、项目申报、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经营管理、检验检测、市场拓展、品牌策划”等“一条龙”创业创新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扶持政策“一键查询”,集中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支持、政策咨询、注册代办等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发挥服务指导机构作用,发展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新模式,建立创业创新数据库,为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提供政策解读、项目咨询、土地流转、科技推广、用人用工等全方位优质服务。

3.拓宽服务渠道

积极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组建农村创业创新联盟,实现信息共享、抱团创业。建立“互联网+创业创新”模式,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在线、实时与资本、技术、商超和电商对接,利用5G技术、云平台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业创新。完善农村信息、交通、寄递、物流线路及网点等设施,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

(三)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积极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70号)、《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发改政研〔2020〕446号)等文件精神,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支持保障农村创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1.强化用地支持

保障“双创”用地空间。开展县域农村闲置宅基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村庄空闲地等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复垦腾退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业创新。积极争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用地建设。依法依规改造利用盘活工厂、公用设施等闲置房产、空闲土地,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生产和办公场地。

创新“双创”用地方式。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将相对闲置的承包地集中流转给返乡入乡创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农业物流仓储等设施。在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返乡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

2.强化要素支持

加强用电支持。积极推动返乡下乡人员从事林木培育和种植、畜牧业、渔业、农业排灌等生产用电,以及农业服务业中的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包括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脱水烘干、凝固、去籽、净化、分类、晒干、剥皮、初烤、沤软或大批包装以供应初级市场的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加强其它要素支持。积极推动乡村道路、通讯、管网、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强化需求管理,加强生产要素保障,为农村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3.加大财政支持

优化支持政策。鼓励地方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兴办企业、做大产业,对农村创业创新主体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奖补和贷款贴息。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用于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健全入乡创业创新人员与当地区县劳动者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

4.完善金融支持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合理确定贷款成本,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和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金融机构与园区内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为上下游返乡入乡创业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园企业、工商户的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对农村创业创新载体平台采用融合共建的方式,鼓励载体平台整合资源做优做强。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化征信机构优势,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用数据,对返乡入乡创业园企业、工商户进行分级分类信用评价,形成返乡入乡创业企业、工商户白名单,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用贷款支持。

5.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改革,在现有“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各区县要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服务,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返乡下乡人员可在创业地按相关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规定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要把农村创业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创业创新工作会商机制,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定期研究推进工作。要健全完善调查统计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调查分析,每季度汇总数据。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创业创新企业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帮助化解难题。

(二)优化监测评估

各区县要建立农村创业创新信息档案库,跟踪收集创办企业、实施项目、享受政策扶持等情况,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评估机制,对农村创业创新工作进行评估,对成效显著的及时加以推介。

(三)抓好示范带动

及时总结农村创业创新经验,选树一批创业创新典型区县、乡镇、园区、基地和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推荐一批优秀的农村创业创新项目。交流推广在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落实、产业引领、工作推动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典型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典型做法,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

持续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创业大讲堂、座谈会、现场交流等多种活动,大力宣传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政策措施,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参与市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招商咨询会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推介农村创业创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