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0-11-10
字体: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命脉相系,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我市日前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对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于全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重要讲话,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对标对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责任所系。21世纪是生态世纪,人类社会将迈向生态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潮流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一个时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现在要努力去修复,过去粗放发展的代价要去承担,这就是责任。保护长江母亲河、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还要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发展所需、问题所迫、民心所向。重庆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这些市情决定了文明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也要看到,重庆生态环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生态退化依然严重等问题。为此,必须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新增长点。

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有机统一体,是一回事,必须做到一体贯彻、一体落实。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要落实“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让群众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路径,形成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实现“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让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色”更实在。

重庆处在长江上游,一定要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定力、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把巴渝大地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聚焦关键领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我市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对标对表中央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关键领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上下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集中优势兵力打几场标志性重大战役,有效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聚焦关键领域,就要突出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我市来说,关键要做好水、大气、土壤、农村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全力确保水环境安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才能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带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要聚焦“水里”,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三水共治”。要严把“源头关”,坚决把水污染源管控好,减少生活污水,严控工业废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要严把“入口关”,坚决把沿江污染隐患排除掉,统筹抓好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各项工作,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要严把“处理关”,坚决把环保设施短板补起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努力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聚焦“天上”,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防治大气污染要抓“症结”,解决交通污染这个“罪魁祸首”,倡导市民绿色出行。防治大气污染要抓关键,加强统筹、系统治理,强化联合防治,协调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防治大气污染要强弱项,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依靠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分析、精准管控、精量治理。

聚焦“地里”,强化土壤污染管控、治理和修复。要摸清底数,对全市土壤污染面积和分布、受污染原因和程度等建立明细台账,抓紧做好详查建档工作。要严防危险废物和重金属污染,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加强调查评估和风险排查。要加强耕地污染治理,保质保量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治理修复硬性目标。

聚焦“村里”,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变得更绿更净更美。要突出抓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实现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要突出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要突出抓农村环境监管,开展农村地区外来输入污染情况排查,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大仗、硬仗、苦仗,关系着民生福祉,要依靠法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依靠群众,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咬住突出问题不放松,不达目的决不收兵,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要抓好重点任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当前,全市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各项工作。我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全市上下必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存。

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重庆发展的主旋律。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长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环境风险隐患和生态治理难题,需要我们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去克服和破解。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不懈抓好六个方面重点任务,即着力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着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着力提高生态治理水平,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抓好重点任务,要做到综合施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离不开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离不开生态风险的有效防控,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更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必须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跟踪和协调推进,系统破解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题。要在强化考核督查的同时,实施最严格的追责问责,特别是对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强大合力。

抓好重点任务,关键是要精准发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就要严格管控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修复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数据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就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通过严防严控地质灾害风险、化工污染风险、矿区采空区生态风险、垃圾再污染风险,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生态环境事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要落实生态环保准入机制、健全生态环保统一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就要统筹用好法治手段、科技手段和市场手段,不断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培育生态文化,就要鼓励传承创新,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保障和呵护民生的底线。落实好重点任务,要把道理讲出来,行动干起来。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好,才能不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红利,真正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