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农”墨重彩加快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4-21
字体:

原标题:市农业农村委

“农”墨重彩加快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暨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开幕         摄/罗斌

高标准农田春景美 摄/刘辉

盘活闲置农房 助力乡村振兴 摄/齐岚森

2024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委紧扣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决守牢“两个确保”底线,深入实施“四千行动”,持续强化“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格局,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时刻绷紧“责任弦” 守住守好“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的第一条底线任务,便是抓实抓好粮食生产。

每年清明前后,是我市水稻秧苗移栽的关键时期。前几天,在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种粮大户陈流江正驾驶无人插秧机在“水稻+马铃薯”轮作地块,栽种秧苗。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便种上了绿油油的秧苗。

同样忙碌的还有“新农人”刘俊。去年他通过学习,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和无人机的操作技术。培训后便流转了700亩地种粮,同时投入近30万元购置3台拖拉机,进行机械化耕作。“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这些‘大铁牛’。”刘俊说,他今年计划将400亩水稻和3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是天公作美,加上机械化耕种,产量肯定有保障。

正是无数“他们”的努力,去年我市粮食产量创16年新高,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均实现“十七连增”。

“粮食丰收,是良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综合施策的结果。”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良法为例,去年我市围绕大豆、玉米、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大力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我市粮食平均亩产达361.1公斤/亩,较上年增加0.5公斤/亩。

然而,粮食之所以取得丰收,还与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紧密相关。

去年,面对病害、洪涝、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我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并第一时间指导灾后生产。尤其是为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等的传播。我市第一时间组织近200名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普查和指导,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种粮大户补贴、耕地地力补贴……一系列组合拳的加持下,去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3047.87万亩,同比增长0.3%;粮食产量1100.73万吨,同比增0.4%,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为我市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第二条底线任务。

近年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市构建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立体监测体系,深化分类精准帮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同时,落实“一县一策”,推动4个重点帮扶县持续高质量发展。其中,帮扶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培育劳务品牌140个,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83万人以上,2024年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连续4年增速高于全国和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此外,聚焦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我市出台系列政策精准推动,脱贫攻坚期行之有效的系列重要机制、重大决策实现平稳有序过渡,脱贫地区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乡村全面振兴。如今,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连续5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获得“两好一优”等次、连续2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市将重点聚焦持续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帮扶支持等七大方面狠下功夫,力争脱贫户从能增收到能致富转变。

放大“特”的优势 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大规模发展农业受到了一定限制。但与此同时,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乡村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月10日,晨曦微露、江风吹散晨雾,长江奉节段两岸山坡上,花果同树的独特景观再现,迎来一拨拨游客在此打卡拍照;顺流而下,船至巫山。两岸青山雪白的李花簇簇盛开,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我市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从奉节脐橙到巫山脆李,从涪陵榨菜到潼南柠檬,我市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利用气候立体、生态优良等自然条件,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生态宝贝”。

近年来,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我市深入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强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3+6+X”农业产业集群,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聚焦“土特产”金名片打造,成功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产业强镇39个,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

不仅如此,为实现农业产业延链强链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近年来,我市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体打造,完善“1765”工作机制,明晰“3334”发展路径。去年成功召开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暨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继“黄金10条”之后,出台实施“金融10条”“火锅11条”等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遴选培育100家领军企业、110家高成长性企业等。组建了重庆江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研究院、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构建起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四梁八柱”。

此外,为推动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去年我市深入实施“头羊计划”,首次组织重点企业到江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重点知名高校参加培训。举办2024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设计大赛、市外参赛作品过半,并提出培育打造梅见青梅酒、天友百特牛奶等八大“爆品”。同时,坚持抓大项目、大园区、大龙头,重点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形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

通过一系列努力,全市全口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3%,增速在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3个主导产业和3个支柱产业中位列第二。成功争取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等全国性会议在渝召开,举办2024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设计大赛、市外参赛作品过半,彰显了“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

4月,漫步在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延伸,路旁一幢幢草黄色的小楼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一丛丛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一派清新祥和的山村风貌。

类似变化,在巴渝广袤乡村随处可见。灰瓦白墙的农舍规划有序,整洁干净的马路延伸到农户,房前屋后的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村子环境的变化显而易见,形成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升级蝶变。远看,这些村的外观大致一样,走近细看,每个村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一年来,全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个革命”,让更多农民就地过上了现代生活。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我市以乡村治理为牵引,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

如今,通过深化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别达到87.8%、100%、71.2%,和美乡村建设覆盖39%以上行政村,进一步擦亮了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居全国第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分连续2年排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院落微治理”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唯一省级案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地域辽阔,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散落在各个乡村。近年来,我市乡村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从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到“村歌”大赛、广场舞大赛、戏曲曲艺大赛,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巴渝老百姓不仅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

为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去年我市还举办了第十一届重庆市乡村艺术节、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活动等,推动乡村文化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 实现“强村”带“民富”目标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即强村公司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激活农村建设用地改革、“三变”和“三位一体”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改革、渝农数字赋能改革等),实现“强村”带“民富”的共富目标。

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他没花一分钱,自己的老房子就改造成了民宿,而且自己也住进了民宿——2022年,张永成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打造集“花园火锅+乡村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张永成将获得8年共10多万元的租金,还在新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

和张永成一样,同村3户村民也将闲置农房出租给了李国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宅基地空置现象较为普遍。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

为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要素流动市场,按照一体化、规范化、数智化要求,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以下简称“土交所”)牵头,构建了“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区县流转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成立了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这个交易市场相当于‘淘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区县负责上传商品基本信息、商品包装、商品买卖等,土交所则负责商场的搭建、交易规则、交易流程的制定等。于是,在北碚区农业农村委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张永成等4家农户的闲置农房图文信息被上传到了土交所交易平台,促成了上述交易。

与此同时,为打造一批最佳实践,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形成“一地创新全域推广”效应,引领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去年,我市确定了120个村(涉农社区),开展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去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总收入58.57亿元、同比增长6.7%,村均经营性收入64.3万元、同比增长6.8%。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带“民富”目标。(罗晶 刘玉珮 吴金铠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